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李馨婷 叶曼至

曾经的生鲜电商模式开创者,一夜之间进入至暗时刻。

7月29日上午,家住上海的每日优鲜用户夏冰(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无论是在小程序或是APP上,每日优鲜的次日达服务都无法正常下单。


(资料图)

尽管此前一日,每日优鲜针对关停传闻回应称,在实现盈利的大目标下,公司对业务及组织进行调整。次日达、智慧菜场、零售云等业务不受影响。由于业务调整,部分员工离职,公司目前正积极寻求一切可能的方案,最大限度保障员工权益,但依然无法解决当前面临的实际困难。

夏冰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自己在每日优鲜账户中的余额眼下已无法取出。

生鲜电商行业先行者的倒下,如巨石入水,泛起层层波澜。

消费者层面,据多地用户反映,目前每日优鲜的次日达服务也已经无法下单,客服渠道也难以沟通。

行业层面看,领跑者的跌倒,也将生鲜电商行业成本高、盈利难等运营问题再次推到聚光灯下。

7月29日,多名生鲜电商从业者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随着行业热钱褪去,近年来企业经营承压,压缩成本提升人效已成为各平台的常态运营策略,而意识到平台运营风险的供应商,也已经调整回款账期,进行风险防控。

消费者投诉无门

夏冰的遭遇并非孤例。7月29日,来自北京、上海、天津三地的每日优鲜用户都向时代周报记者反映,尽管在每日优鲜APP和小程序上能将商品放入购物车,但在下单时,页面上却都显示无货。

图源:受访者供图

此外,每日优鲜的客服渠道似乎也已瘫痪。据夏冰透露,他在每日优鲜账户里还有399元余额,在得知每日优鲜遭遇经营危机后,夏冰曾尝试拨打客服热线询问余额退款事宜,但始终无人接听,与此同时,小程序客服咨询页面则显示当前咨询人数较多。

截至7月29日下午3点,“每日优鲜回应公司解散”的微博话题阅读量已高达1.8亿。社交平台上,充斥着与夏冰一样拥有充值卡但投诉无门的消费者。此外,关于每日优鲜近年来价格贵、菜品不新鲜等服务退步的讨论也比比皆是。

供应商加强风险防控

每日优鲜陷入困境,可看作生鲜电商行业长期存在弊病的集中体现。

2015年以来,国内生鲜电商行业崛起,融资、烧钱、抢市场份额,成为各大生鲜电商平台高度依赖的增长方式,恶性竞争成为行业常态。

与此同时,高居不下的履约成本、生鲜品类的低毛利率,都让各家难以盈利。近年来,随着赛道内热钱消散,各平台在运营方面高度承压。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近年来,各生鲜电商平台在经营策略方面均处于收缩状态。

7月29日,国内一头部生鲜电商平台的员工张晓宇(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他入职一年来,公司内部一直强调精细化管理。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严抓以前关注度不够的营运端、物流端的各个环节,例如商品的质量问题、冷链问题、退货处理等。

“这半年来,公司这方面的管理力度更是进一步加强。”张晓宇说道。

图源:图虫创意

同日,同时为国内两大生鲜电商平台提供日化用品的供应商王杰(化名)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他是在2021年年初入驻的平台,目前合作平台的工作人员已处于缩编状态。

“其中一个平台,我对接的采购部门,现在都是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工作量增加,但薪资是不增加的。我对接的平台,已经撤掉了一些不盈利的区域市场的布局。”王杰说道。

王杰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入驻平台1年多以来,虽然销售额整体处于增长状态,但他已明显感知到平台流量正在下滑。部分产品的销售量,明显不如去年同期。

“去年以来,面对行业变化,我们已经调整了经营战略尽量防范风险,一是不接小平台的订单,只和头部的生鲜电商平台合作;第二是把账期调整为T+3,也就是说售后三天平台就需要给我们回款,假如货款没有及时到账,我们马上就停止供货。”王杰说道。

在当前生鲜新零售行业的震荡中,主攻线下市场的生鲜企业受到的影响似乎最轻,但这也给企业敲响了警钟。

“生鲜是个毛利很低的行业,用短期的小额亏损让利,做好品牌口碑和流量,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长期的巨大亏损,就不是一家正常企业的经营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每日优鲜的情况,更加提醒了我们,未来不能通过烧钱来做生意,而是要稳扎稳打,深度耕耘既有的社区线下购物客群。“7月29日,一名线下生鲜品牌从业人员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 公司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