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周期来临,招商轮船(601872.SH)上半年业绩向好。
7月4日,招商轮船发布公告,公司预计2022年上半年度实现净利润为27.4亿-30.28亿元,按未作同一控制下合并调整口径同比增长188%-219%;扣非净利润增加16.68亿元-19.39亿元,同比增长185%-215%。
据了解,招商轮船是全球综合航运龙头,拥有全球规模前五的油轮,散货船队以及第三十名的集装箱船队。
受益业绩报喜,二级市场上,7月5日招商轮船股价报收6.21元/股,当日涨幅7.25%,总市值达到503.5亿元。
上半年净利增超188%
一直以来,油轮运输都是招商轮船的主要收入来源,占据营收半壁江山。其中,VLCC因为强大的运输能力,成为公司油轮运输的关键载具。据了解,VLCC指超级油轮,指载重量超过20万吨的特大型油轮,通常用来运输和存储原油、燃料油。
2021年,由于市场供需持续失衡及疫情影响,运价跌至近20年以来的最低位,油轮船队收入暴跌。另一方面,在原油价格带动下,燃料油价格上升,蚕食航次收益。2021年,公司油轮运输仅实现营收38.45亿元,占比17.27%,同比降低55.04%,毛利率更是为-8.98%。VLCC船队出现公司设立以来的首次明显经营亏损,油轮船队亏损额达5.14亿元。
今年上半年,随着国际油轮市场日益复苏,中小油轮表现靓丽,但VLCC油轮市场供求失衡仍在恢复中,运费率总体维持在历史低位徘徊。
不过,据招商轮船称,公司油轮船队经营表现出色,上半年预计仅录得轻微亏损,大幅跑赢指数。油轮船队预计亏损约2865万元,较上年减亏约8083万元,减亏幅度约74%。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油轮运输仍然亏损,但得益于招商轮船其他业务的飞速发展,公司在这两年业绩屡创新高。
2021年,在油轮运输营收大降的情况下,公司散货船运输、集装箱运输、滚装船运输表现靓丽。
受益于船队资产整合初步完成、BDI指数显著上升和经营策略的及时调整,2021年,公司干散货船队年度实现净利润24.58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第四季度盈利贡献首次突破10亿元;集装箱船队受益于市场超景气,净利润首次突破双位数,达到13.9亿元,亦创历史新高。
这种景气也延续到了2022年。
7月4日,招商轮船发布公告,公司预计2022年上半年度实现净利润为27.4亿-30.28亿元,按未作同一控制下合并调整口径同比增长188%-219%;扣非净利润增加16.68亿元-19.39亿元,同比增长185%-215%。
其中,公司干散货船队预计净利润贡献约14.66亿元,较上年增加约80%;集装箱船队预计净利润贡献约12.69亿元,较上年增加约180%。
融资164亿打造大型综合航运龙头
在主业油轮运输亏损的情况下,招商轮船之所以可以逆势向上,得益于公司多年来不断扩张业务布局。
公开资料显示,招商轮船2006年12月上市,彼时油散双主业布局,后续陆续有新的板块加入,但该基本盘一直延续至今。在此基础上,公司通过不断收购拓展业务,形成了油气运、散货、集运、滚装五项业务布局的综合航运龙头。
2015年、2018年、2020年,招商轮船分别补强了油运、散货、集运三大主业,大型综合航运龙头的骨架已经搭建完毕。
值得注意的是,招商轮船补强业务的节点与融资的步伐基本一致,公司在上市后,分别在2012年、2015年、2018年、2020年共融资过4次,数次募资投资的重点均是油轮船队扩建,分别融资28.67亿元、19.89亿元、35.86亿元、35.92亿元,加上2006年首发上市募资43.53亿元,共计融资163.78亿元。
由于持续不断扩张,招商轮船VLCC船队经营能力较强,且船队非常年轻,截至2021年底,公司平均船龄仅有7.7年。
与此同时,去年以来,招商轮船也在持续补强。
2021年,招商轮船接收3艘新一代节能环保型VLCC、1艘32.5万吨级VLOC、2艘3800车位滚装船;完成处置3艘非节能环保型VLCC、13艘老旧和非节能环保型散杂货船和3艘内贸集装箱船;年初抓住市场相对低位新订造4艘1100/2400TEU集装箱船,四季度落实定造1艘11.5万吨级Aframax油轮。
截至2021年末公司拥有100%权益的VLCC油轮51艘(不含订单及租入船)、拥有和控制VLOC37艘(含参股及代管),自有运力继续保持两项世界第一。
截至2021年底,招商轮船合计自有船只220艘,租入98艘,代管3艘;合计自有载重吨数3754.97万吨,租入528.62万吨,代管120.71万吨。
就在今年6月,招商轮船连发几则公告,涉及处置老龄VLCC油轮、VLCC新船交付、新建油轮、新造超灵便型多用途船交付等,可见,其仍在不断更新船队。
招商轮船计划继续大力投资。根据公司目前已经确定的资本开支计划,未来三年的资本性开支预计144.8亿元,其中2022-2024年分别为33亿元、54.9亿元、56.9亿元。
(长江商报消息●长江商报记者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