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编辑 郑远方),7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称为《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石化化工行业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结构布局合理、绿色安全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其中,绿氢/富氢原料获得多次提及,包括:
加快突破新型催化、绿色合成、功能-结构一体化高分子材料制造、“绿氢”规模化应用等关键技术;
合理引导燃料“以气代煤”,适度增加富氢原料比重;
鼓励石化化工企业因地制宜、合理有序开发利用“绿氢”,推进炼化、煤化工与“绿电”、“绿氢”等产业耦合示范;
适度增加轻质低碳富氢原料进口。
另外,3月23日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将发展重点放在可再生能源制氢——即绿氢;同时还将研究探索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支持性电价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近日发布报告,预计未来绿氢需求将大幅增长。但目前绿氢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政策制定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对化工和钢铁制造等行业关注较少,因此,需通过完善绿氢产业政策,最大程度发挥绿氢的脱碳价值。
而本次六部委发布的《意见》,正是对化工行业绿氢应用的一个重要补充。
▍“双碳”东风渐强 绿氢商业规模化提速周期已至
目前,制氢原料多以化石能源为主,绿氢占比较低。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制成的氢气来源和占比分别为煤炭64%,工业副产21%,天然气14%,电解水1%。
而使用电解水制氢路径包括碱性电解水(AEL)、质子交换膜电解水(PEMEL)及固体氧化物电解水(SOEL)。其中SOEL能量转换效率高,但尚未达到商业化应用阶段;AEL能量转化效率较PEMEL低10%,成本则降低40元/kg。
绿氢被看作“深度脱碳尖兵”。高盛指出,绿氢已成为实现全球净零排放的关键支柱,如果需2030年实现净零排放,预计需在绿氢供应链上累计投资5万亿美元;中信证券则表示,2050年绿氢产业链年产值约12万亿,助力工业、发电等场景脱碳确定性提升。
而在“双碳”目标下,多家机构预计2022年绿氢的推广将更加深入。一方面随着新能源电站的增加,储能需求或催生部分绿氢制取项目的增加;另一方面,工业领域的绿氢需求也有望增加。中信证券提出,绿氢商业规模化提速周期已至,电解水制氢在2022年出现爆发起点。
产业链中,上游制造加速发展,下游工业、化工与发电场景的技术进步与商业规模发展也同样可期。华泰证券预计,2025年国内可再生能源制氢产量可达20万吨,届时整个可再生能源制氢的设备市场空间将达43.71亿元,电解槽和质子交换膜是亟待关注的投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