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铜像揭幕仪式上,袁隆平夫人邓则为袁隆平铜像献花。她所戴口罩上的一句话让人泪目:“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关键就看能不能生根发芽,能不能给人类带来贡献、给社会增添正能量。如果能,就是一粒好种子。即便所作的贡献再小、发挥的能量再低,也是好种子。否则,就只是一粒非常普通的种子了。有的,甚至是一粒坏种子。
袁隆平院士,一生都在研究种子,经他培育的种子,不计其数。他培育的好种子,不仅遍及中国大地,也遍及世界各地。他在培育种子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从他自己叙述的以及媒体报道的消息来看,他所有的成功,又都是用一次次的失败积累起来的,是在长年累月的辛劳中凝结起来的,是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
袁隆平院士,本身就是一粒好种子,一粒可以在各种环境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好种子。正是因为种子的质量好,才能适应各种不同环境,才能在恶劣的环境下仍然能够发芽,能够为人类解决粮食问题不断做出贡献。
当袁隆平先生带着成功的喜悦,也带着他自己觉得未尽的事业离开的时候,很多人流下了不舍的泪水,也有无数人自发赶到长沙为他送行。而在他铜像揭幕仪式上,他的夫人邓则在口罩上写的“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也再一次打开了人们泪水的闸门。因为,这句看似普通的话,不正是对袁院士一生的最好总结和概括吗?
不错,袁院士就是一粒“种子”,一粒闪着光芒的好“种子”,这粒种子,就是照亮所有奋斗在粮食种子研究之路上的一盏明灯,会让无数后辈沿着他开辟的种子之路不断前行,让更多的后辈成为一粒好“种子”,一粒也能够闪光的“种子”。
缅怀袁院士,感恩袁院士,纪念袁院士,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做出的良好姿态、积极姿态,特别面对白花花的大米饭,更加应当怀念袁院士,以及像袁院士一样,为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也包括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做出积极贡献的“种子”们。
那么,当如何来怀念、纪念袁院士,以及与袁院士一样为粮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的“种子”呢?显然,不可能每个人都去研究种子、都去研究粮食、都去种植粮食、都去直接从事粮食事业。但是,能够做的也很多很多,也很现实、很重要、很紧迫,那就是不要浪费粮食。因为,种子再好,粮食产量再高,也经不起浪费。就像稻田灌溉,如果不能把漏水的地方解决好,灌溉力度再大,也会让稻田干涸,让水稻干死。因此,节约粮食、不浪费粮食,一定程度上,比提高粮食产量更加重要。
也正因为如此,如果真的从内心敬重袁院士,真的想用行动纪念袁院士,真的想做一位像袁院士那样的好“种子”,那就从节约每一粒粮食开始,做一位爱护粮食、珍惜粮食、尊重种粮人的好“种子”。很大程度上,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爱惜每粒粮食,不浪费一粒粮食,也就可能都成为一粒好“种子”了,也都成为粮食专家了。否则,就有可能成为害虫,成为破坏粮食的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