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25日电 2月17日,星期一。早上8点10分,中国科学院大学2019级海洋生态学专业研究生李晶在昆明家中的书桌前,满怀期待和好奇,点开国科大课程网站直播教室,同步打开ONENOTE笔记界面,将电脑分屏显示,做好听课准备。此时,在距离昆明两千公里外的青岛,国科大博士生导师、《海洋与气候变化》授课教师张荣华也进入直播教室,完成课件的最后调试。

8点30分,国科大2020年春季学期准时在“云端”开课。这一天,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科大77门研究生课程改为在线直播,近4000名研究生在这一天迎来了他们的新学期。

云端课堂,互助互赞

心理学系《情绪心理学》课程排在2月18日开课。授课教师李勇辉特地借了一间空荡荡的中学教室。他说,“看到教室里的桌椅,会让自己快速进入上课的状态。”在教室里架好两台电脑之后,他通过手机热点连网进入国科大课程平台,一台电脑用来呈现课件,另一台用于微信群和学生随时提问互动。

让李勇辉更满意的是课堂互动效果,不同于现实课堂面对面问答,在微信群里,一个问题提出后,不用点名,十几个答案会几乎同步出现在屏幕上。“现在的学生更喜欢使用社交工具,这种互动方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角度,也可以促进交流,促进思考,同时获取更多的信息。”

和李勇辉一样,给自己营造上课氛围的还有《资源环境化学与工程》的主讲老师公旭中。“今年是我第9年在国科大上课,以前从来都是站着上课,不习惯坐着讲课。”于是,他把笔记本用打印机包装箱架高,变成了“模拟讲台”。

2003年,公旭中正在读研二。这次开课伊始,公旭中便和同学们分享了当时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非常时期,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知识应该放在第二位,而疏导学生的心理状态则是第一位的。”他说,希望大家通过这段时间,真正可以静下来思考,集中教学这一年,怎样让自己从本科生向研究生过渡,而不是把研究生一年级生活当作“大五”时光。

模拟教室、模拟讲台,《心理多元统计与分析》主讲教师陈毅文更是在家中架起了小白板,模拟黑板。“果然科研人员当上了主播,很可能是朝着百万粉丝去的。”心理学系教学主管刘恬恬在朋友圈里调侃到。

“好久不上课了,还是上课有意思,老师对着镜头向我们招手,非常可爱啊。”生命科学学院的任艺,把电脑连到家里的电视上,上了春季学期的第一堂课——《分子神经生物学》。“这样上课还是头一回”,任艺发了条朋友圈。“可能是许久没上课了,现在上课精神非常集中,也更珍惜上课的时间了。”他说,下了课,他也会复习课堂笔记。在家里,基本保持着一天看一篇文献,对课题了解也更深入了。“以前从来没有这样连续看这么多文献,现在正好没有特别多的事,可以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任艺说。

化学科学学院周克斌教授在开课第一天上午完成了课程直播,“我自己先尝试一下,好让后面上课的同事心里有个底儿。”他说,课件上的PPT文字要多些,这样有利于同学们课后复习。

物理科学学院姬扬教授在2月17日的博客中这样写,“第一次网上授课,总的来说,一切顺利,但是这个课讲起来比面对面讲好像慢了一些”。他说,“主要还是不适应。”姬扬也记录和反馈了上课过程中软件操作的不便之处。他调侃说,“网上教学最大的好处,就是节省时间。”比起以往算上通勤和上课时间,“6个小时变成两个小时了。”

背水一战,不遗余力

1月26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科大通知全校师生春季学期延期开学。但是,因为科教融合的办学特色,教学安排的变动可能会直接影响师生的整体科研进度,学校决定,启动远程教学,春季学期仍按原有校历,2月17日如期开课。

实现远程直播教学,留给教务部和教学技术保障部的时间只有20天。1月28日,教务部常务副部长李春楠提前结束寒假,从哈尔滨赶回北京。随后,教务部和教学技术保障部全员取消休假,他们必须背水一战,在短时间内细化教学安排,搞定远程教学平台。

为了最大限度保证学生已选课表不出现“地震式”变动,教务部要求各院系教学主管在调整排课时,尽量只调整开课周次,不调整上课节次。即使这样,为保证教学效果,各院系需要逐一调整开课信息的也有600班次。

由教学技术保障部6人组成的远程教学平台技术攻关小组,为给后期测试预留时间,连续加班,将直播平台的研发时间从15天压缩至8天,2月10日,利用OpenVidu技术搭建的课程网站“智慧教室”模块进入测试阶段,实现了国科大远程直播教学平台从无到有的突破。

截至2月15日,各院系584门研究生课程确定在第1-6周开始远程授课,占春季学期开课总量的60%,其中通过学校课程网站直播授课430门,通过视频录播157门,还有35门课程通过校外其他平台进行授课。

为了保障远程教学顺利推进,教学技术保障部人员“包片到户”。除有紧急研发任务的开发人员外,所有人员都投入到远程教学的技术支持工作中,32个开课院系,教学技术保障部都有专人负责及时沟通解决问题。在线培训、用户手册、培训视频、用户群、电话、邮件等多种手段并用,一个基于互联网的综合服务体系逐步成型。

作为培训工作和技术支持工作的负责人,成婧家里的三台电脑经常是同时工作,一台做功能测试,一台做性能优化,另外一台做在线培训和答疑。成婧说,“我们的工作热情也是被群里授课老师的认真和尽职尽责带动起来的。”在500人的远程授课运维用户微信群里,《半导体光子学》授课教师,76岁的余金中教授和《微电子工艺与装备技术》的授课教师,77岁的陈宝钦教授,下了直播课后,会把上课体会逐一列出,与群里的老师们分享操作经验,也给教学技术保障部提出了很多优化建议。

 最后一公里,穿针引线

对于开课院系,在正常时期,从课程的沟通、落实到最终报备开课,排定教学计划至少需要一个月。而这次,各院系需要在10天内,逐一与授课教师沟通开课方案和形式,向师生转达最新教学安排,汇总和反馈课程问题,将具体繁琐的工作逐项落实到位。这个工作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学主管杨林春看来,就像“穿针引线”,“我们需要架起学校和师生互通的桥”,杨林春说。

为保证教学效果,学校要求各院系对远程学习受限的学生情况进行全面摸排,“不遗漏任何一个学生”,一方面评估远程教学的可行性,另一方面提升教学平台多媒介播放的兼容性。

作为开课门数较多的院系之一,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教学主管王翠翠选择通过“学习委员群”将教学信息传达给每位同学。在她看来,不同于班长和其他学生干部,学习委员负责传达教学信息,会提高信息的“识别度”和“针对性”,也会带动起集体的学习氛围。

与国内学生可以通过直播平台上课不同,国际学院的外国留学生们目前大部分身在各自国家,受限于时差和网络,国际学院的全英文课程大多只能采用录播形式授课,对于一些无法使用课程网站的学生,授课老师会将事先录好的视频通过邮件或微信传送给学生提前预习,在开课时间内集中与学生互动答疑。“无论什么时间,只要看到群里学生有问题,我们都会第一时间‘无时差’响应。”国际学院教学主管胡甜说。

2月21日,国科大党委书记兼校长李树深院士在学校教学工作研讨推进视频会上强调,疫情防控工作是国科大当前重中之重的任务,在打好校园守卫战的同时,必须打赢教学保卫战。

2月24日,远程教学第二周开始。初战告捷之后,国科大低年级本科生课程陆续开始远程教学,研究生第二批网上授课也将启动,这场特殊时期的“教学保卫战”仍在继续,“大考”正在到来。(作者:国柯轩 文章略有删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