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记者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年度电力供需形势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正常气候情况下,预计2023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9.15万亿千瓦时,比2022年增长6%左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为经济发展的先行指标之一,全社会用电量指标能够比较客观、准确地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经济冷热状态、经济活动表现,因此,用电数据也被称作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温度计”。在制定经济发展目标和宏观经济决策时,都会对用电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预测,从而为经济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而从2022年的情况来看,一、二、三、四季度的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了5.0%、0.8%、6.0%和2.5%,同期GDP则分别增长了4.8%、0.4%、3.9%和2.9%,与用电量完全对应。特别是第二季度,在疫情的严重影响下,不仅经济增长明显回落,全社会用电量也明显回落。第四季度也是因为疫情,出现了用电量和经济增长同步回落的现象。也就是说,只要不发生特殊情况,全社会用电量和经济增长是始终处于同频共振状态的。

正是因为如此,将用电数据作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和“温度计”是合适的,也是能够从用电量的变化中判断经济运行的变化,从而及时采取措施,对经济运行做出科学调控、合理调节、有效调整,避免出现大起大落现象。

对2023年来说,经济运行将有序恢复、积极恢复、全面恢复,是必然的现象,也是必须的结果。关键就看,如何才能让经济恢复更加健康、有效,能够伴随着经济运行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持续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也许有人会说,在经济陷入低潮的时候,最急需的就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提升,经济的全面恢复,至于质量,可以先放一放。显然,这是错误的认识,也是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误导。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注重经济数量与经济质量的同步推进,把基础打牢,把步子走稳,而不是烂泥萝卜擦一段、吃一段。如果那样,经济运行就会在低效率中徘徊,在大起大落中前行,对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都带来严重影响。

必须看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下,中国经济的运行质量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提升,经济结构也有了明显改善。如果因为一时的需要,就改变发展的方式和增长的要求,会对此前已经取得的成果产生破坏作用的。因此,在推动经济全面恢复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经济运行质量的提升,把数量和质量有机结合起来。

用电数据作为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应当在分析判断经济运行质量和运行效果方面发挥作用。特别是不同行业的不同数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数据、不同企业的不同数据,都是分析和判断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参考。譬如两个不同地区之间的用电量,一个经济总量很大,用电量却不是特别大,一个经济总量不大,用电量却很多,就可以分析一下,是否在产业结构上差异很大,后者的高耗电现象是否十分严重,对用电的考核存在问题,甚至有一些不该发生的问题。自然,对用电量过大的地区,应当在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方面提出要求,对节约用电提出目标。

再从企业的情况来看,同类企业在用电方面应当是可以比较的,可以用单位用电量指标来考核和评价企业的运行质量和运行状况,从而看出企业在管理、技术、产品等方面的竞争能力和竞争水平。如果单位用电量过大,这样的企业和产品,是需要淘汰的,也是需要不断改进和提升的。

这是从结构和效率方面对用电情况进行分析,对用电指标与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剖析。而从全社会用电的情况来看,重点应当放在经济的冷热方面。特别是用电量不足时,就一定要抓紧分析原因,查找问题,对症下药。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就有可能使经济运行问题叠加、矛盾加剧,甚至积重难返。

2023年的用电量,一定会是有效增长的年份,经济运行也将与用电量一样,有序增长。但是,6%是不是全社会用电量的参考指标,笔者认为,可能偏保守了一点。2023年的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率,应当会在8%以上。为什么要这样预测,当然与经济运行、经济恢复有关。如果不做好充分的准备,就有可能在经济运行较快时,出现电力供应紧张问题。为了避免到时措手不及,就必须未雨绸缪,把各项准备工作做好,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用电量大幅增加,避免出现电力供应不足问题。

关键词: 经济运行 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