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鱼跃医疗可能大家都不了解,但最近因疫情销售火爆的血氧仪却让这家公司走进了大众视野,涨价、召回让以经营制氧机、呼吸机的鱼跃医疗陷入舆论旋涡。

近日,不少网友发帖称鱼跃医疗的血氧仪“去年官网88购物节实际94元到手,最近涨到299元”,甚至还有消费者在低价买入产品后被商家强制取消订单并召回...鱼跃医疗登上热搜。

疫情之下面对需求高涨的血氧仪,原本价格不到百元,如今翻至三倍还没货,鱼跃医疗趁机涨价的做法引来一片讨伐之声,“发国难财”的指责不绝于耳、充斥网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或受舆论影响,鱼跃医疗在近2个交易日连续收跌,截止2023年1月6日,该股下跌0.76%报32.49元,距近期高点42.18元跌超22%。

而鱼跃医疗的背后是渔民出身,凭借资本运作,一手建立起拥有80余家子公司医疗器械帝国的吴光明家族,2022年胡润百富榜单上,吴光明、吴群父子以215亿元身价成为江苏镇江首富。

血氧仪是刚需,无论怎么涨该买还是得买。但出厂价只有几十元,却卖到数百元,鱼跃医疗这涨价势头实在是太离谱了。

鱼跃医疗这一波操作下来,吴光明收获最大的恐怕不是财富,而是被质疑“趁疫打劫”名声扫地。

快递到家门口的救命制氧机被召回,血氧仪价格暴涨……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鱼跃医疗”,002223.SZ)相继被曝出涨价、缺货、发货后召回等问题,引发了借疫情发财、吃相太难看广泛质疑。

据了解,血氧仪主要测量指标分别为脉率、血氧饱和度、灌注指数(PI)。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简写为SpO2)是临床医疗上重要的基础数据之一。

有网友称其在鱼跃医疗官方旗舰店购买的制氧机,物流显示已送达家门口中转站,结果被召回。经问询物流方得知,是受发货方要求。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鱼跃医疗去年12月共收到涉及制氧机的投诉44单,其中超6成投诉反馈商家不发货或物流配送问题。

舆情扩大后,鱼跃医疗方面很快给出解释:临时工发错了货物型号,所以召回了100台左右的制氧机,并称已经将正确的型号寄出。然而,在该道歉发布不足一天的时间,公司即秒删道歉微博。

正值新冠感染高发之际,血氧仪、制氧机需求旺盛,鱼跃医疗的敷衍态度,不但没有平息消费者的愤怒,甚至随后关于鱼跃医疗“涨价”“临时加价”“发疫情财”的议论甚嚣尘上。

另据多家媒体报道,一年前花费94元购入的血氧仪,如今已涨价到299元,指夹式血氧仪已经涨到了359元,部分非官方旗舰店的更高达518元。据血氧仪行业巨头康泰医学的销售数据计算,血氧类产品平均出厂价只有56元。

鱼跃医疗把锅甩给了经销商,多次对外回应:涨价是商家自行定价,299元是产品原价,并曾表示“鱼跃不太会做公关”。

针对血氧仪产品涨价事宜,1月2日晚,鱼跃医疗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对十余条提问做出回应:公司生产经营合法合规。血氧仪产品没有涨价。因成本上涨,公司取消了折扣和优惠。

1月3日,“鱼跃医疗称因成本上涨取消血氧仪折扣优惠”再次登上热搜。当日收盘,鱼跃医疗股价下跌0.5%,报收于31.7元/股。

值得一提的是,受舆论影响,鱼跃医疗近期股价“跌跌不休”,继2022最后两个交易日连续收跌后,鱼跃医疗2023年的前4个交易日跌了三天,截止1月6日收盘,该股下跌0.76%报32.49元,距近期高点42.18元跌超22%,最新市值325.7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鱼跃医疗成立于1998年,注册地位于江苏省,法定代表人为吴群,于2008年登陆深交所,成为“家用医疗器械第一股”。 

鱼跃医疗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提供呼吸供氧、血压血糖、手术器械、中医器械、眼科器械、康复护理、隐形眼镜及提供医院消毒感染控制解决方案等领域,其中呼吸治疗解决方案始终是公司的营收大头,占总营收的比例超过三成,呼吸机是该板块的核心产品之一。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不少行业的格局被重塑。作为一家以家用医疗器械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鱼跃医疗“享受”了一波增长“红利”,一跃成为资本市场炙手可热的优质标的。

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鱼跃医疗实现营收67.26亿元,同比增长45.08%;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59亿元,同比增长133.74%,双双创下近10年来最高增速。

不过随着疫情的常态化,曾经的“红利”逐渐退潮,鱼跃医疗的业绩开始了下行趋势。

2021年,营收68.94亿元,同比增长2.51%;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82亿元,同比下跌15.73%。

鱼跃医疗披露的2022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鱼跃医疗更是营收净利双双下滑:2022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约15.63亿元,同比(较上年同期)下滑8.97%;净利润约3.48亿元,同比下滑10.61%。

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约51.16亿元,同比下滑3.65%;净利润约11.35亿元,同比下滑15.99%。

增长乏力后,鱼跃医疗也开始押注新业务,试图找到“第二条曲线”。比如,2021年财报显示,鱼跃医疗正在开发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目标是在“在海外市场上市销售,拓展海外新冠检测产品”。

然而雪上加霜的是,随着海外疫情逐渐稳定以及市场供需逐渐平衡,鱼跃医疗的海外渠道也渐渐“降温”。

2021—2022年上半年,鱼跃医疗实现海外营业收入分别为16.26亿元及4.07亿元,分别同比下跌13.42%及43.38%。

随着国内防控政策的调整,短期几个月,会出现之前鱼跃医疗海外营收相似的情况,但高潮总会过去。

大概也正是看明白了这个问题,鱼跃医疗现在才迫不及待地想要抓紧赚钱吧!

当然,产品涨价风波只是鱼跃医疗增长困境的一个缩影,出现增长困境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为核心的还在于其研发困境。

鱼跃医疗在研发层面的投入一直都被人诟病,其2019、2020、2021年的研发投入分别为2.35亿、4亿、4.26亿元,分别占当年营收的5%、5.9%和6.1%。

而行业龙头迈瑞医疗在2020年一年的研发投入(20.96亿元)比鱼跃医疗三年研发投入总和之多。

对此,鱼跃医疗董事长吴群称,鱼跃医疗和迈瑞虽同为医疗器械赛道,但鱼跃医疗的To C的产品,是一个以量取胜的性价比模式,而非技术、科技引领的赛道。

提起吴群,就不得说鱼跃医疗背后,站着的江苏富豪吴光明父子。

渔民出身的吴光明,是白手起家的典范。凭借资本运作,他先后收购优阅光学、苏州日精、上械集团、中优医药、优科骨科等多家公司,并入股云南白药、蚂蚁集团等明星企业,建立起了庞大的医疗器械帝国,集团旗下拥有80余家分子公司、1家上市公司(鱼跃医疗),以及鱼跃医疗、意大利百胜等10余个著名品牌。

凭借一系列资本运作,吴氏父子财富快速增长,并跻身富豪榜。

2020年,吴光明、吴群父子以360亿元财富成为镇江首富;2022年,吴光明、吴群父子以214亿元身价位列胡润百富榜。

去年末,有消息称,吴氏父子关联公司以1.75亿元拍下了上海古北壹号665平米超大平层,单价29万元/平米。这笔巨资,相当于鱼跃医疗今年1个半月的利润。

吴光明积累财富的过程中,不乏利益输送、内幕交易。吴光明就曾因涉嫌内幕交易、短线交易,被证监会予以近3700万元的处罚。近年来,吴光明已逐渐退居幕后,公司由其子吴群打理。

而这一次,吴光明家族财富暴增的同时,也背上了法律及道德的十字架,也许会因被质疑“趁疫打劫”而名声扫地。

细数过往,从连花清瘟、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到血氧仪,再到蒙脱石散,每一波“囤药风”的背后,都是相同的戏码。

不断上演的相同戏码背后,却是一边中间商不断提价,收割普通百姓,一边概念股收割散户。

但是,相同的戏码最终的结果也告诉我们,疫情最终都会过去,产能也会跟上来。因为短缺而价格上涨的盛宴终究会散场……当一些物资不再短缺之后,降价就成了必然。

借防疫之机哄抬药品、医疗器械价格的,监管部门早已出具告诫书,严惩不贷!江苏省丹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也正在对鱼跃医疗集团进行调查。

供求关系决定价格是没错,但在这疫情防控最后一搏的关键时期,“唯供求关系论”可就有了发国难财、“疫情财”的嫌疑。

风波中的鱼跃医疗,口碑一跌再跌,消费者的信任被一再消磨,未来的路怕只会是越来越难走!

参考资料:

《鱼跃医疗陷血氧仪涨价风波》,新华日报

《血氧仪94元涨到299元,鱼跃医疗上演甩锅秀》,网易财经

《鱼跃医疗血氧仪“一夜暴涨”,成本上涨还是发“疫情财”?》,光明网

《鱼跃医疗血氧仪涨3倍 董事长父子身家214亿被指发国难财》,凤凰网科技

《鱼跃医疗陷"发疫情财"质疑,业绩降速下9亿投资蚂蚁,80后掌舵人曾就读湖畔大学》,搜狐财经

《双面吴光明控参股80家公司搭建资本帝国 鱼跃医疗净利降16%突击涨价遭品牌危机》,长江商报

关键词: 鱼跃医疗 医疗器械 同比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