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期,江苏滨海县委组织部重点面向全县各级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在编在岗的县管干部和中层干部,开展了寻找身边的“躺平者”活动。据悉,7月26日下午,滨海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王大为,对今年首批7名“躺平者”帽子的干部进行集中诫勉谈话。

说白了,就是对懒政者予以监督,只是换了一个名词而已。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找“躺平者”这样的方式,显得有点简单粗暴,且没有严格的寻找标准,恐怕不会有太好的效果。搞不好,就是虎头蛇尾,从而使制定政策者失去公信力。

实际上,对干部行为进行评判,并不需要太多的形式,也不需要使用新的名词,就看所在部门或岗位的工作做得如何。如果工作做得好,创新意识强,服务效率高,基层、企业和群众反映十分正面,就是工作水平高、工作责任性强的表现。反之,则就是所谓和“躺平”。很多地方采用的“末位淘汰制”,就是很好的方式。

事实也是,一个能力很强的主要领导和战斗力很强的领导班子,工作是不可能做不好的,也不可能不受到基层、企业和群众的好评的,不可能工作质量不高的。对这样的领导和班子,当然可以信任。更重要的是,凡是这样的领导和班子,他们对部门内部的机构和人员,也会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考核,不称职者自然会被边缘化,会受到批评,会在干部选拔任用中难以得到重用。

那么,由县委组织部来直接寻找所谓“躺平者”,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如此不信任各部门领导和班子成员,那责任首先在组织部门,而不是干部本身。因为,既然不称职,那就不应当安排到重要岗位。既然安排到重要岗位,就要信任他们、相信他们,而不是安排归安排、信任归信任、寻找归寻找,这种使用与考核脱节的方式,显然不是最好的管理方法。恰恰是,组织部门应当承担比较大的责任。至少,是干部选拔任用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容易出现“躺平”现象的,主要有三类人。一是原本就没有能力,而是靠关系、靠背景、靠后台上去的,靠请客送礼,甚至买官手段上去的。因为,他们从争取某个岗位的第一刻起,就没想过要好好工作,要做出点成绩来。而且,按照他们的能力,也不可能做出成绩来。可是,他们有关系、有背景、有后台,能够被安排到某一岗位,甚至是重要岗位。让他们不“躺平”,怎么可能。但是,对这样的人,组织部门敢让他们“不躺平”吗?组织部门为什么将这样的人安排到重要岗位呢?

二是原本就是一个吊儿郎当者,只是与世无争,反而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捡”到一些重要岗位职务。到了岗位后,也不可能认真工作,只能表现平平。要寻找“躺平者”,他们很容易入选,又似乎很难受到批评和处罚。最终的结果,也是组织部门自己的工作失误。因为,这种平庸者到了重要岗位,在使用干部时,也不会使用有能力的。

三是原本能力很强,水平很高,工作也很努力,但是,所有的付出,都被“不懂关系”所耽误,始终得不到重用。眼见着一个个无能之辈走上重要岗位,爬到自己的头上,心里的怨气越来越多,慢慢地,对工作的热情也就消失,最终“沦”为无能之辈,彻底“躺平”了,并有可能被寻找到。对这种躺平者,组织部门该做如何感想呢?

也就是说,有些人,并非都是“躺平者”,只因用人机制存在问题,成了“躺平者”;有的人,原本就是“躺平者”,却被当作人才使用,又怎能不成为“躺平者”;有的人,依靠关系进入某些重要岗位,因能力太差、素质太低,最终成为“躺平者”。诸如此类,组织部门要真正想寻找躺平者,应当首先审视自己的用人行为。你用无能之辈,能不出“躺平者”吗?你对能人压制,又能不使其成为“躺平者”。人需要觉悟,但不能单靠觉悟,更要靠机制。不审视自己的用人行为,却去寻找“躺平者”,这样的方式,很难让“躺平者”心服口服。我不认为寻找“躺平者”存在什么问题,但前提必须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特别是用人方面,不能暗箱操作,不能拉帮结派,不能任人唯亲。

关键词: 组织部门 也不可能 无能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