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乐怡

编辑:李静

风品:沈禾 车一


(资料图片)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近日微医,可谓喜忧参半。

喜的是,又有融资入账。企查查信息显示,7月2日,获超10亿元融资,领投方为来自山东省的国有产业投资基金。

忧的是,领了大额罚单。7月20日,微医集团被证监会予以警告,合计被罚3030万元,董事长廖杰远被罚8万元。

多年IPO未果的微医,前路再添变数,何时终达夙愿呢?

1

3030万罚单背后

如此回归大众视野,或出乎不少人意料。相比超三千万元的罚款量,罚因更为刺眼。

“作为信息披露义务人,未依法及时披露在易联众拥有权益的股份变动情况,所披露的持股变动情况有误导性陈述”。

2019年1月,微医集团因多次举牌易联众,跃升为其第二大股东。而2018年10月9日至2019年3月28日期间,微医集团利用微医投资(杭州)有限公司、冯某等10个证券账户(以下简称“账户组”)交易易联众,在限制转让期内有交易行为。

利用账户组累计买入6619.14万股,累计买入5.8亿元;累计卖出4443.55万股,累计卖出4.05亿元。

2005年《证券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依法发行的股票、公司债券及其他证券,法律对其转让期限有限制性规定的,在限定的期限内不得买卖。

这也不是微医第一次吃罚单。

健康保险服务,是微医健康管理服务的主要部分。

2021年11月9日,银保监会公布罚单,微医(北京)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存在按照“首月0元”、“首月3元”销售保险产品情况,属于“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的行为”,被罚10万元,时任微医经纪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周雪被警告并罚1万元。

摩擦敏感的合规红线,对一直怀揣上市梦的微医而言,肯定不是好消息。

早在2018年5月,完成5亿美元战略融资后,微医估值达到55亿美元,彼时就传出其将于港股上市。

这一等就是将近3年。2021年4月1日,微医集团拆分旗下数字医疗服务平台微医控股正式提交上市申请,但6个月后招股书失效;

2022年3月,又有消息称微医或寻求透过与特殊目的上市公司(SPAC)合并交易的模式上市,后续亦无消息。

有舆论分析,本月的10亿元战投,或是微医上市前的“最后冲刺”。谁想一张千万罚单,又给重燃希望当头棒喝。

行业分析师郝瑞表示,鉴于医疗科技业的特殊性,涉及到的信息披露和审查都将更加严格。而“鉴于多个交易所均高度关注IPO主体及实控人一定年限内的违法记录,本次处罚后微医IPO之路或再添变数、可能又要推迟了。”

的确,上市是做大做强的一条捷径。但这条路急不得、赶不得。一旦慌不择时、过于粗放,反而事半功倍、得不偿失。

快就是慢,慢就是快。

2

亏损难止、投诉烦恼、裁员传闻

“慢模式”有无漏洞?

想来不急也不行,毕竟亏损不等人。

2018年至2020年,微医收入2.5亿元、5亿元、18.3亿元,三年复合年增长率168%;综合毛利率29.9%、23.3%、27.2%。

增速可圈点,亏损更扎眼:分别为40.52亿元、19.37亿元、19.14亿元,经调整净亏4.15亿元、7.57亿元、8.69亿元,未有收窄迹象。

报告期三年间,亏损累计79.03亿元,经调整净亏累计20.41亿元。

不禁疑问,微医何时摆脱亏损魔咒,为啥自我造血力羸弱?

值得一提的是,微医曾在2016年宣称实现盈利。但据《北京商报》,2016年至2018年,微医累计亏损近20亿元。

当然,亏损并非一家之愁,与行业特性息息相关。如平安好医生已连亏7年,盈亏平衡之难肉眼可见。表面上过得不错的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基本面仍依赖“在线售药”。

“医疗行业没有快公司。”微医创始人廖杰远曾言。比起卖药,专注医疗显然更具持续成长性,这种“难而正确的事”也成微医选择。

对应的,微医吸引资本的也正是差别于主流模式的“线上+线下”商业模式,不靠“卖药”,而是依托问诊、慢病管理、专科护理等纯医疗服务支撑起营收。

2018年和2019年,微医控股医疗服务毛利率为负,主要由于建立互联网医院服务中心的设施及招募医师时产生重大成本。

以2020年为例,微医控股销售及营销费用开支、研发开支、一般及行政开支占总营收比合计94.8%。

其中,商品成本9.07亿、占营收49.5%;专家费1.67亿、占营收9.1%;雇员薪酬1.46亿、占营收8%。

客观而言,微医选择差异化赛道,强调专注的慢模式深耕、长期之心与医疗业一脉相承、值得肯定。然资本耐心也是有限度的,强调慢模式搭建以外,精细化运营、效率效益、实际质量更要匹配,进而塑造出质效一体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享受时间复利、厚积薄发、飞轮质变,这就是慢就是快的道理。

黑猫投诉平台搜索“微医”,截至7月27日15时,共有270条投诉,涉及线上问诊平台医生未回复、挂号流程不佳、体验感差、服务纠纷、所购产品质疑等。

说千道万,互联网医疗,还是医疗,其关乎健康安危、敏感性更强,贵在口碑力打磨。试问,面对上述槽点,志在专业深耕、难而正确的事的微医、廖杰远,是否知行合一、效率效益几何、发展质量、根基稳么?

除了走口更要入心!

或许,也有无奈与急迫。

持续亏损、IPO未果的微医,甚至或已开始通过裁员尝试“减压”、降本增效。

2022年3月,据新浪科技、凤凰网科技等消息,有知情人士爆料称,微医正进行一轮大幅裁员,员工人数已从2021年的4000人降至3000人,未来可能进一步降低。

这亦不是首次裁员传闻。早在2019年底,微医就被爆裁员30%,甚至涉及多名高层管理人员。

人才是企业最大财富。对一家身处蓝海赛道,强调深耕的慢公司而言,刀刃向内、甘苦自知。足够艰难但是否正确,仍需时间作答。

对于传闻,微医回应“公司正在优化业务线,并将完善薪酬制度,以更好地激励员工 ”。

是否为再次冲击上市做准备,尤未可知。但说千道万,打铁还需自身硬。行业分析师于盛梅表示,资本期待的,还是更有质量、韧性的增长。微医瘦身,短期有助降本渡险,如持续却不利企业长期发展、非长远之计。“本质脱困,还在基础力夯实、内生动力的提升,即微医更精准发力。”

3

监管收紧、白热竞争、流量见顶

互联网医疗不香了?

的确,承压是共性的。2021年,中概股普遍暴跌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医疗板块难逃厄运。

据统计,过去一年京东健康股价下挫近 70%,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股价也跌超 60%,三巨头市值合计蒸发约7000亿港元。

要知道,三者分别背靠阿里系、京东系、平安系,实属不缺流量资源。不禁感慨,曾经红得发紫的互联网医疗业,怎么就不香了?上市受阻、瘦身减压的微医压力多大?

首先,监管收紧。

2021年 10 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2022年6月,《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正式施行。

其中,医疗质量和安全是《细则》核心。这意味着,互联网医疗专业门槛提高,一向规模狂奔的从业者按下了暂停键。

其次,竞争加剧,特色壁垒待破。

互联网医疗行业,主要细分赛道有医生助手平台、挂号问诊平台、医药电商平台和健康管理平台等。刚需性、频率感而言,又以挂号问诊和医药电商发展最快,前者有微医和平安好医生,后者有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

微医前身即挂号问诊起家的“挂号网”,众所周知,这个入局门槛并不高,各家功能上的同质化,演变到后期就成了一场内卷战争。

况且,不少大型三甲医院也在完成数字化升级,推出自家线上问诊挂号系统。虽是后发入场,自营的互联网医院实力不容置疑,毕竟其直接掌握最优质、最核心的医生资源。

面对降维打击,高质、特色立足就是微医们能否鏖战成功的重点,也是上文强调基础力、效率效益提升的良苦用心。

最后,线上流量枯竭。

所谓互联网医疗,互联网作为底层逻辑,流量是运作核心。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增速不足4%,为近十年低点,预计未来几年仍将进一步下降。

流量下行状态,对行业成长造成制约,更加剧内卷,从而成本增加、亏损加剧。

相比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健康亏损更严重些,原因之一便是“买”流量。去年上半年,其销售及营销费用同比增长 62.6%至 11.04 亿,销售费用率也反弹至 28.9% ——之前已连续三年下滑。

行业分析师林永认为,互联网医疗全产业链,大投入、长周期,规模效应成为破解亏损的关键。如今,高成长性故事失去增量根本,不怪资本市场看预期下菜碟。叠加缺乏“卖药”的稳健故事傍身,微医踌躇上市门口也就不难理解。

4

“数字健共体”畅想 危机破题之法

面对寒冬,每个从业者都负重前行,都渴望周期穿越。

当然,危机中也蕴含转机。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深耕,下半场的互联网医疗业,尤验发力方向。

聚焦此次10亿元融资传闻,“数字健共体”业务模式落地是一大看点。

实际上,早在2019年,微医就提出这一模式,融合“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能力,为大医院分担压力、为基层医院提升能力、为医保和商保支付提效率,从而实现区域健康指数提升。

可以欣喜看到,虽缺少流量禀赋,作为中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创办者,微医从未停止强化医疗基因的探索。

效果亦肉眼可见。三年来,该模式在山东、天津、福建、上海等省(市)迅速落地,多个地市的数字健共体业务及营收达到三甲医院规模。

据媒体报道,目前微医以数字健共体为核心的业务正在向山东16个地市推广,建设了50余家慢病服务中心,累计服务参保人1800万次,在线问诊人数超800万,服务慢病人群近200万人次。

2022年初,微医还发布了“区域数字健共体合伙人招募计划”,意图打造优秀的数字化医疗健康管理团队,以联合经营模式在全国各个区域加速推广HMO业务。

据证券日报报道,多地国有产业投资基金正与微医洽谈,计划通过此类方式加速数字医疗平台与本地医疗服务体系的融合。

在首条财经看来,微医牵手国资,后者看重的是微医数字健共体的经验积累。如两者高效协同,发挥生态综合赋能,亦是一条脱困破题路径。

柳暗花明又一村。如能讲好“数字健共体”故事,无疑一盏迷雾中的引航明灯。

只是,大期许也意味着大挑战。数字健共体,更考验综合管理及驾驭能力,背后是专业化、精细化、生态力、创新力的四力较量。

犹记得,微医失效招股书中的豪言:“我们于一个新兴及不断演变的行业中经营业务,我们过往的经营业绩及财务表现并不反映未来表现。”

风物长宜放眼量,越挫越勇真英雄。微医、廖杰远,何时否极泰来?以何代价否极泰来?

依然是一场耐力跑、实力跑,一场快慢重识。

本文为首财原创

关键词: 产业投资基金 说千道万 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