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中央部门决算向社会公开,不仅“国家账本”公开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越来越清晰,而且地方也开始向社会公开“政府账本”,也按照“国家账本”的要求,不断扩大公开的内容、范围和细节,接受社会监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
也正因为“国家账本”或“政府账本”公开已成常态化,因此,在每年的全国两会和地方两会上,“国家账本”或“政府账本”也都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会收到各种意见和建议,有关方面也会按照代表委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做出积极的修改和调整、完善和优化。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国家账本”还是地方的“政府账本”,不仅预算的编制越来越规范,预算的执行也是越来越有序,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预算必须是一本明明白白的账本
事实也是,虽然预算不等于账本,不等于有了预算,账本就规范了,也不等于账本规范了,预算就合理了。但是,预算必须是一本明明白白的账本,必须是能够经得起舆论和公众“挑剔”与“质疑”的账本,必须是每一笔账都能说得清、道得明的账本。账本上只要有一笔钱去向不明、一笔钱存在说不清的问题、一笔钱面对质疑出现支支吾吾的现象,就不能算是一本明明白白的账本。
显然,这是对“国家账本”或“政府账本”极其严格的要求,也是对政府如何使用财政资金、如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极其高的要求。因为,只有要求越高,“国家账本”或“政府账本”的编制、执行水平才能越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才会越高,才能真正做到把有限的资金都用到最有效的地方,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
二、如何才能让预算成为明明白白的账本?
首先,增强预算的规范性,是让预算成为明明白白账本的关键。预算能不能变成一本明明白白的账本,一本经得起各种质疑和挑剔的账本,行为规范十分重要。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编制要规范。从部门到财政,在编制预算过程中,都要严格依法合规,要认真执行“零基预算”,要做到所有的预算都要与项目、与工作、与事业、与人员相对应,不能虚列开支,虚设项目、虚报人头。一经发现,要及时纠正,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二是执行要规范。预算一经通过,就必须认真执行,既不能超预算执行,也不能有预算不执行。真正需要突破预算的,必须严格依法追加预算。真正有预算结余的,要严格依法上缴财政或结转下一年度,不能为了“完成”预算而将资金乱投乱花。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必须规范,必须依法办事。只有这样,账本才有可能是明白账。
第二,增强预算的审查力。预算是由部门和财政编制,政府同意,人大批准的。这中间,财政要对部门提出的预算进行审核,政府要对财政提出的预算进行审核,人大常委会预算审查机构要对政府提出的预算进行审核审查,最后才能提交人代会批准。应当说,审查、审核的环节很多。因此,不管哪个环节,都必须认真、严格、规范,必须依法审核、依法审查、依法批准。特别是人大设立的预算审查机构,必须切实担负起审核审查责任。特别是人代会召开前的各项审核审查准备工作,必须做得十分认真和细致,要能够解答代表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且都依法合规,都理由充足。审查严格了,账本才能成为明白账,才不会存在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
第三,增强预算的约束力。预算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刚性,亦即预算的约束力。预算能不能执行好,就是对预算刚性的挑战,也是对预算约束力的挑战。按照《预算法》的要求,预算一经通过,就必须严格执行,不能有任何突破。这不仅是对预算刚性的尊重,也是对政府运用权力是否规范的考验。自然,政府、财政、部门就都必须敬畏预算、尊重预算,不能随意调整预算、改变预算,否则,就是对预算刚性的破坏。只有刚性好、约束力强的预算,才能成为一本明明白白的账本。
第四,增强预算的监督力。为什么要公开预算、公开“国家账本”或“政府账本”,说到底,就是要发挥监督的作用,利用监督来保证预算的规范编制、规范执行,不断提升预算的刚性和约束力。因为,除了人大、纪检监察、审计等的监督之外,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也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如果能够形成有效的全方位监督,预算的编制、执行,资金的分配、使用也就会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合理,预算就真正是一本明白账、透明账。
关键词: 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