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A股许多企业的日子都不好过,一波接一波的股价下跌,不仅股民们心灰意冷,企业也在怀疑自己当初上市是不是有些太草率?明明IPO是为了做大做强,偏偏在一轮上市的钟声敲响之后,想再重复昔日的辉煌,已是千难万难。总结这些年上市以来的股市,就像影视剧中的江湖,几家欢乐几家愁,有人赚到笑醒,但也有人赔钱赔到找不着北。

即便已经上市的企业有的可能几经浮沉,深陷危机难以言表,但正准备上市、计划IPO的企业仍然像长江大浪一样滔滔不绝,前赴后继。在一众餐饮企业都酝酿在年中上市中,来自健身行业的某个企业也不甘寂寞,其中一家叫Keep的健身公司目前已启动了IPO程序,许多关注企业的媒体也对这家成立7年的健身公司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展望这家健身公司是否能在互联网汹涌的大潮中成功上市,成为国内互联网健身第一股。

2022年之前的A股一共有6家健身概念股,与这6家聚集在A股的健身概念股不同,此次准备上市的Keep目标直指港股,在此前完成数轮融资后,已经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但具体结果如何,相关程序还在审核中。

局外人看一个企业上市,肯定是认为这家企业经营到了一定的规模,营收不错的情况下,才能申请上市;但内行人则会从企业的多个方面入手,尤其会看该企业近几年的财报如何,是处于直线上升的盈利中,还是入不敷出,连年亏损,打着上市的旗号,只想在股市割一波韭菜,然后趁机套现撤退。不幸的是,当前这家计划在港股IPO的Keep,就处于亏损的漩涡中,多年来几乎都是靠融资续命,向股市进军,是要填补多年亏损的黑洞,这明目张胆的“自救”,真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经过了7年发展的Keep能否成功上市,在港股获得一丝喘息的空间?看完这些年的营收和主要盈利来源,依然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Keep哪里来的底气上市?

2015年成立的Keep距今已有7年的发展历程,但与其说它是个企业、公司,倒不如说它是一个标准的平台,一个靠APP获得资源、通过用户来维护实现盈利的软件。从当初的一个手机软件问世,到融资8轮后、估值20亿美元,用户超过3亿的运动科技公司,其间已有3次传出即将上市,但公司给予的答复是辟谣,澄清是外界的无中生有。但这一次,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消费渠道的转移,前三次的“空穴来风”,有可能真的变成无风不起浪。更为主要的是,在传统健身房日渐式微的形势下,仅2020年——2021年的8个月,Keep就获得3.6亿美元的融资,估值也翻了一倍,线上健身的利润空间巨大,这才是资本看中Keep的根本出发点。

也正是“托疫情的福”,Keep的用户从原来的2亿激增到3亿,加上3年间疫情的反复,全民关注线上健身,资本看中Keep的社交功能、电商营销的优势,并非没有道理。

上市前的Keep到底有没有赚钱?

准确的说,疫情爆发前的Keep差点因为资金危机而难以为继,2021年之前只获得2笔融资,虽然成立后一直位于居家健身APP的龙头地位,但线上热闹,线下遇冷的冰火两重天,让资本很难对这家线上运营为主的健身企业看好。

原本计划通过线上巨大的流量导入线下门店,在多个城市引起广泛的效应,但在上海开张的三家门店运营不到一年就因为亏损关闭,用户对线下的热情不够,最大的收入依然靠线上推广的消费品、广告业务、会员服务。一心想在硬件收入、商城收入、Keepland运动空间收入、线上收入和轻食收入大展拳脚的规划,结果显然低于预期。截止2021年9月30日,Keep 9个月收入11.6亿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41.3%;上一年的2020年全年,总收入11.1亿元,也比2019年6.63亿元增长了66.9%。

虽然最近2年的发展似乎不错,但近3年的亏损无法掩盖,其中2019年亏损3.66亿元、2020年亏损1.06亿元、2021年前三季度亏损6.97亿元,3年共计亏损12亿。每天亏损255万人民币,让企业的上市之路充满了疑问。

上市看重的是线上健身的发展空间?

显而易见,如果不是资本看重线上健身的发展空间,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融资,Keep连生存都成问题,又凭什么上市呢?

成立7年的时间几乎都在遭遇现金流危机,在以盈利为基础的前提下,Keep并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营收数据,反而是一直靠风投的资金注入续命。从整个行业的角度出发,2025年全民健身比例将达到38.5%,产业将突破5万亿元,但Keep更多靠的是会员付费,与其他同类别的企业盈利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

总结:3年前美国的Peloton上市估值81亿美元,2年后市值突破300亿美元,但人家靠的是卖课程、出售高端动感单车,而Keep不仅需要面对用户的需求增长,还得直面更多同类别的竞争对手。盈利模式只有会员付费,一旦没有足够专业的教程和明显的平台优势,就可能流失用户,Keep的用户和资源都充满许多未知的风险,上市也并非是万能的解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