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骆一帆
2022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代表委员们的提案议案成为人们关注话题。
“今年两会,我会延续此前的议案方向,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还有湾区建设等方面。”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光启技术董事长刘若鹏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今年是刘若鹏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第五年,盘点过去提出两会议案,刘若鹏表示,此前很多建议都迅速得到了相关部门采纳。
他向时代周报记者举例,在走访调研过深圳几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后,自己曾提出关于重点实验室改革的议案。此后不久,国家的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改革方案便出台。该方案中的标准,参考采纳了多方意见,其中也包括刘若鹏议案中的相关内容。
今年,刘若鹏依旧带来多份议案。其中,新一轮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改革、高端人才培养与高端制造业升级是他建言的重点。
工程类人才缺失
时代周报:人才培养是你过去建言中始终关注的话题,今年在此方面是否也有相关议案?
刘若鹏:这些年,中国在新兴科技领域、产业领域,无论是产业需求,国家需求,还是经济体量规模的发展、经济结构的改革,对人才的需求量,都大幅增加。
在此情况下,理工类人才缺口非常大,这一变化令人惊讶。这几年,“用工荒”愈发受到人们关注,这里缺的主要是产业工人。
其实,工程师人才缺失,这是近年行业的新现象。我们调研过一些深圳科技企业,这些生产一线企业急需科研人员给公司带来生产力。
我建议,大力加强工程领域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出一定规模的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建议发挥科研院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的优势,激励这些单位中奋战在科研一线、有实际研发经验的人员带队,培养工程类人才。
时代周报:企业在高端工程类人才培养及引进方面,具体有哪些可以做的?
刘若鹏:当前情况下,指望别人培养人才,再高薪挖人的逻辑已不太成立,各家企业人才缺口都很大,所以只有“挺进南泥湾”,自力更生。
从去年开始,光启推出“钱学森计划”,我们第一批“钱学森计划”的7名全日制博士都已上课一年。课程完成后,这些博士人才将参与到最前沿、最尖端的技术项目。2022年,“钱学森计划”将继续招生。
企业基于自身业务培养专业人才的效果往往比高校更好。比如华为的2012实验室,已培养出很多信息技术领域的优秀人才;华大基因的实验室培养出许多基因工程领域的人才。无论资源还是科研项目,这些科技企业都不比高校差,甚至还要更好。
针对大湾区的区域位置,我建议鼓励领军科技企业自行培养人才,这些企业可以调动相当规模的社会资源,这些资源不仅用于生产,也应用于培养高端人才。
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
时代周报: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当前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不稳定,对制造业企业产生了怎样影响?
刘若鹏:当前全球制造业供应链面临着很大压力。一方面,原材料价格飞涨,直接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像光启这样涉及前沿技术的制造业企业,许多专业工业材料与工具也受到很大影响。
在高端制造业领域,涉及材料多达上千种,有的材料可能只有米粒大小,但只要缺少,整个生产都得停止。每每遇到,研发部门便如同打仗,夜以继日开发,尽早完成材料替代。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实验、认证、鉴定等多个环节。
我们并非做简单的工业产品,而是上天的航天类产品,即便完成材料替代,在一个成熟的产品中更换材料,我们也提心吊胆。所以这对制造业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倒逼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结合更紧密。
时代周报:针对当前供应链的情况,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对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你在今年两会如何建言?
刘若鹏:当前这种情况,对硬件产业的影响远大于软件产业。
目前国内从事软件业务的企业很多,“玩”大数据的人很多,反而在新工艺、自动化生产这类硬件领域,我们和国外企业存在差距。
所以我建议国家重点推动这些制造领域的发展,大力投入技术改造。
具体而言,建议针对制造业产业链形成自动化生产专项,发挥国内企业在智能设备、智能装备、智能制造方面这几年积累的优势,制造和开发帮助产业链自动化生产的新型制造设备。因为这种设备的定制化要求很高,所以需要专项支持。
此外,针对上规模的制造业企业,应提出技改要求,比如用工效率提升、产品性能突破等,同时给予相应支持。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光靠规模远远不够。国家这些年对以高端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发展,做出许多倾斜。当前,制造业的升级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
关键词: 全国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