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伊始,监管重磅发文打开了个贷转让批量政策试点的“闸门”,在3月首批转让落地后,金融机构参与热情也不断高涨。8月2日,北京商报记者根据银登中心发布的信息统计发现,当前,已有包括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在内的共计446家总、分支机构开户参与了个贷不良批量转让业务。而相较首批落地资产包溢价交易的火热态势,交易价格也正趋于理性,但在分羹的同时,如何解决债权债务的确认以及底层资产的信息披露等仍是需要机构们直面的课题。

超400家机构开户参与

自今年3月平安银行、工商银行“尝鲜”落地首批个贷不良批量转让业务后,金融机构的参与度开始明显提速。

8月2日,北京商报记者根据银登中心发布的信息统计发现,当前,共有149家国有大行及分支机构、156家股份制银行及分支机构、100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及分支机构、38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以及3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共计446家机构开户参与了个贷不良批量转让业务。

从挂牌的供给方来看,银行参与的占比依旧较大,共有305家银行总行及分支机构参与其中。国有大行中交通银行的参与热情最高,今年以来,除了交通银行总行之外,该行另有包括青岛分行、辽宁省分行、无锡分行、北京分行、天津分行等38家分支机构参与了个贷批量转让的开户业务。

股份制银行中,兴业银行分支机构参与数量为44家,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方面也均有22家分支机构参与了个贷不良批量转让业务。

除了银行之外,试点受让的各方也对个贷不良批量转让业务抱以极大兴趣。华融资产、东方资产、长城资产、信达资产、银河资产5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携旗下共计95家分公司开立了账户,另有国厚资产、广西广投资产、北京资产、海南新创建资产等38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其中,想在市场“分一杯羹”。

个贷不良批量转让业务“破冰”有助于银行进一步甩包袱,今年1月,北京商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银保监会向各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等机构下发了《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批准单户对公不良贷款转让和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

在监管发文后,银登中心就开始陆续披露转让操作手册和业务办理指南。一位国有大行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称,“目前行内正在积极参与个贷不良批量转让业务,经过前期交易,已经有了参考标准,随着市场参与者不断增加,定价已经逐步走向合理”。

宏观分析师周茂华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参与度不断提升的原因主要是部分银行不良处置压力大,希望通过批量转让出清不良,提升资产质量,盘活资产释放信贷空间。而对于部分需求方来说,“低价捡漏”吸引的力度依旧不小。

“转让包”定价已降

从披露的个贷不良贷款转让案例来看,目前参与转让的个人贷款范围主要包括纳入不良分类的个人消费信用贷款、信用卡透支、个人经营类信用贷款,而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产生的不良则被剔除在外,转让方式也多以线上竞价为主。

例如,浦发银行天津分行最新发布的《关于2021年第1期个人消费信用类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显示,该行拟转让的底层资产为个人消费信用类不良贷款,资产笔数为89笔,未偿本金总额为878.76万元,借款人户数为41人,其中有38户已诉讼,涉及766.11万元。

交通银行发布的《关于2021年第3期个人消费及经营性信用类不良贷款(珠三角地区)转让公告》显示,该行转让的底层资产为个人消费及经营信用类不良贷款,资产笔数为119笔,借款人户数为43户,未偿本金总额为832.76万元,交通银行在公告中标注,本批借款包43户借款人中,有42户已经采取诉讼措施,且39户已获得生效确权判决,占比达91%,未偿余额占比为82%,27户进入执行环节。

根据正规流程,银行发布转让公告之后就开始由受让方竞价拍卖。一位资产管理公司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竞价信息不是公开信息,只有参与受让的试点方可以看到,公开的范围有一定限制。在刚开始参与的时候,拿到资产包并不一定能从中盈利,前几批资产包都是溢价成交,现在价格已经回归理性,会收购到打折的资产包”。从首批落地的资产包来看,今年3月1日,平安银行在银登中心以公开竞价方式实现了2021年第1期个人不良贷款债权的批量成功转让,成为全国首家个人不良贷款债权批量转让首批试点、首单招商、首单落地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该行进行的个贷不良批量转让竞拍于当天上午10时开始,竞价周期30分钟,起拍价100万元。经过44轮激烈竞价,延时至11时7分,最终溢价189%,以289万元价格成交。

为何资产包定价未延续首批拍卖的火热态势,周茂华进一步分析称,一般而言,合理价格是经过市场供需充分博弈形成的,一方面机构参与热情上升,供给增加;另一方面需求方对这类资产投资积累了一定经验,定价更为合理,是市场快速发展的体现。

债权债务确认问题有待解决

在疫情的冲击和影响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压力有所提升。7月14日,银保监会统计信息与风险监测部负责人刘忠瑞在国新办举行的“上半年银行业保险业运行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6月末,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3.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083亿元,不良贷款率1.86%,较年初下降0.08个百分点。

资产质量承压之际,个贷不良批量转让业务是否会成为银行出清零售业务不良的主要通道?在上述国有大行人士看来,目前来看,银行处理不良包括转让、法律诉讼、资产证券化等。随着定价机制的逐步合理,未来这种模式的处置规模将继续提升。但需要关注的是,除了产品定价还需要解决市场参与主体的问题、债权债务的确认问题、底层资产的信息披露问题等。

“目前市场处于发展初期阶段,需求方在对资产合理估值定价、不良处置方式创新及人才团队建设等方面仍有待提升。但从中长期看,市场化不良批量试点转让将成为出清银行不良的一个重要渠道。”周茂华如是说道。

对受让方来说,资深银行业分析人士王剑辉建议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或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应具备在定价方面的专业能力,其次更重要的是在后续经营方面,应加强渠道能力建设,把手里的资产包经过重组以后再卖出去,将不良资产变成优秀资产,或者将不良资产提升为流通性较好的正常资产。

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宋亦桐

关键词: 转让包 定价降 机构开户 个贷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