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支付机构领央行千万级罚单。7月25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央行营业管理部于7月23日披露的信息显示,中金支付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金支付”)因11项业务违规,遭遇央行“双罚”,被罚没金额位居年内支付机构被罚排行榜第二名。进入2021年下半年后,第三方支付行业现严监管态势,包括中金支付在内,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罚单密集出炉,而《非银行支付机构重大事项报告管理办法》将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
被罚没1526.59万元
继2021年开局福建国通星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被罚没近7000万元后,年内又一张千万元级别罚单出炉。根据央行营业管理部7月23日披露的信息,中金支付存在11项违规行为,被罚没合计1526.59万元并予以警告,公司时任总经理也被“点名”。
具体来看,中金支付11项违规行为包括商户结算账户设置不规范;未按规定审核、管理特约商户档案资料,未及时更新商户信息等。基于以上违规行为,央行对中金支付作出没收违法所得331.53万元,处罚款1195.06万元,罚没合计1526.59万元并予以警告的处罚。
同时,中金支付时任总经理史佳乐,因对支付交易信息不符合真实性、完整性、可追溯性的要求,未按照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等4项违规行为,被央行予以警告并处罚款23.2万元。
对于罚单中列举的违规事项,针对其具体原因、整改情况以及后续合规安排,北京商报记者向中金支付方面进行了采访。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对方回复。
根据央行官网,中金支付于2011年12月获得央行颁发的支付牌照,业务类型为互联网支付。2021年5月,中金支付完成第二次牌照续展。
博通分析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从处罚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反洗钱和商户管理等层面,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外包商作为特约商户并受理其发起的银行卡交易;二是为非法交易直接提供支付结算服务。
“前者属于典型的潜在二清违规,后者乱放支付通道,也是监管三令五申的违规行为,”王蓬博指出,还有未按照规定履行客户档案、落实商户巡检义务等,均表明中金支付在商户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着重大缺陷。
金融科技专家苏筱芮同样表示,此次大额罚单再现,主要原因还是中金支付违法行为类型多、违法所得数额较大。“双罚制的延续也为机构高管敲响警钟,别抱有‘利益至上’的幻想,始终需要将合规作为展业的基本前提。”
行业监管红线收紧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2021年以来支付机构消息频出,除了罚单延续“月月有”态势外,牌照注销情况也有出现。除了罚单外,第三方支付行业严监管态势还体现在行业政策上,外包服务商完成全部备案工作,《非银行支付机构重大事项报告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近期也正式出炉,按照规划将于9月1日正式实施。
从《管理办法》具体内容来看,非银支付机构事前报告机制设计股权架构、产品创新、境外展业以及净资产担保、抵押等多个方面。对于一些突发风险性事件的事后报备,《管理办法》也按照一类、二类事项,对应的报告时间要求分别为2小时、24小时。
以一类事项为例,《管理办法》提及的情形包括发生客户个人信息泄露等信息安全事件,一次性涉及客户信息数据超过5000条或者客户数量超过500户的;因突发情况导致支付业务中断或者功能故障,超过2小时或者影响支付业务笔数超过10万笔;客户、特约商户或者外包服务机构涉嫌利用本机构渠道从事欺诈、洗钱、非法集资、网络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造成重大影响的。
有行业从业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在过往支付机构的展业过程中,存在支付机构为了“息事宁人”,对于已经出现的违规行为多采用“堵”这一处理方式,但往往最终仍需要监管介入才能有效解决。“《管理办法》开始实施后,一方面是避免支付机构‘瞒字诀’引发更多问题,另一方面也能提高支付机构解决问题的效率。”
在王蓬博看来,不论是罚单还是新规,都表明监管延续了此前的风格,有错必究。在支付机构的外部约束力上,《管理办法》从业务层面深入到公司管理层面,比如要求上市报备和特别增加的VIE架构报备等等。“金融机构此前已有类似要求,这次明确对支付机构作出规定,也说明了监管的深度在加强。”
“以本次被罚的中金支付为例,建议中金支付建立专业的反洗钱团队,增强反洗钱系统的设计及甄别能力。同时,也应该持续增加客户信息识别的有效手段,利用更多技术和制度方式。”王蓬博补充道。
苏筱芮分析称,预计后续支付行业从重、从严监管的态势保持不变,支付机构需要结合最新形势对合规相关的重点工作开展研判,例如落实特约商户实名,避免支付通道沦为非法贷款、加密货币炒作的帮凶等。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廖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