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在山西大学的校园里时常可以见到一辆辆拉着土豆、小米、莜面、藜麦等农产品的车辆进入校园,车辆或将满满当当的食材送进食堂,或作为福利分发给教职工。这些农产品都来自山西大学对口帮扶的静乐县。
静乐县的土豆多、口感好,在省内小有名气。可就是这大山深处的优质土豆,因为交通不便、地理偏远限制了它的销售,村民卖不出去,只能自己一袋一袋背回家,甚至烂在地里,土豆销售成为阻碍群众增收的一道难关。这些情况对于山西大学结对帮扶的西里上村、庆鲁村来说也不例外。
西里上村张四孩回忆:“以往只能等小贩上山收,还得靠毛驴车一趟趟给小贩送去,价格低至二三角钱,没办法,卖了总比烂在地里强。”
消费帮扶,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米袋子”“菜篮子”,一头连着贫困群众的“钱袋子”。
山西大学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发挥学校师生员工人数多、消费大的优势,包销两个包扶村所有农产品。平均每年帮助村民销售约41万元农产品,每年户均增收6000元左右。
实施这一办法后,张四孩每年种植1万多公斤土豆再也不愁销路了,学校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定时派车拉走,把现金交在他的手中。
张四孩只是受帮扶村民的一个缩影。
消费帮扶的模式提升了户生产劳动积极性,增强了群众致富的信心。通过不断摸索,学校逐步形成了“学校食堂定购”“职工福利团购”“驻村干部代购”“结对单位认购”等消费帮扶模式。这一消费帮扶工作经验先后被省市县和教育部等部门征集为帮扶典型案例,被推广到全国高校教育系统。截至2021年12月,山西大学累计助销帮扶村农产品70余万公斤,村民累计增收310多万元。
消费帮扶只是驻村工作队的一部分职责,防返贫也是重要的工作内容。去年5月10日,山西大学进行了驻村工作队轮换。新工作队的首项工作就是挨家挨户走访,详细了解各户家庭成员及生产、生活情况,对生活暂时有困难的村民进行登记、监测,针对性制定帮扶方案。
72岁的李拴存在村务农,是村里的土豆种植大户,山西大学已连续5年帮助其消费土豆,每年增收均在4000元左右。2020年12月,李拴存身患胰腺炎,现在身体好转但仍无法干重活,只种了少量土豆、杂粮,因为气候暖和,李拴存的核桃树收成很好。西里上村第一书记吴俊峰考虑到老李家土豆减产会影响他的部分收入,就及时调整帮扶计划,联系结对帮扶单位及帮扶责任人,学校保卫部帮助李拴存消费帮扶核桃175公斤,收入3450元。
春回大地。几个月后,山梁上将是漫山遍野的白色土豆花,土豆花开承载着当地村民增收的期盼。西里上村第一书记吴俊峰表示,在学校的支持下,将继续拓宽消费模式、增加采购品种,扩大采购地区,搭建消费平台,畅通销售渠道,持续深入推进消费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