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预制菜久违地重回大众视野中心,热度也在今年再攀新高度。一方面在疫情中,市场对预制菜的需求暂时出现显著增长,相关领域投融资事件也随之明显增多。另一方面,从原材料到加工再到运输销售的大跨度产业结构也为预制菜的食品安全等问题埋下隐患。

行业准入门槛低,带来的是品控问题;SKU多,却也增加了研发难度;发展空间大,又导致需要探索最优商业模式......在众多不确定因素交织下,预制菜行业状况显得颇扑朔迷离。而此时业务状况不佳的趣店却选择了摸索进入...

01

趣店

作为第三家赴美高调上市的信贷平台,趣店近年来先后经历了核心业务(现金贷)遇监管、股价暴跌、数次转型裁员等一系列风波,其业务状况显然不算乐观。财报显示,其2021年第四季度总收入同比下降46.9%,净亏损6510万,年度总利润同比降低38.6%。

而相应的,其股价也因连续30个交易日低于美国存托股票(ADS)价格低于1美元,收到纽交所“退市警告”。显然,此时趣店亟需寻找新的增长点。而很快,一则趣店·家有仙预制菜的全职店员招聘信息出现在招聘网站上,紧跟着微信生态中也出现了其相关广告。

根据线上小程序“趣店预制菜”来看,目前其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线上菜品分类虽然从鲁菜到粤菜等各大菜系一应俱全,但SKU上仍以湘菜及川菜为主,江浙菜、本帮菜分别仅有“糖醋排骨”与“本帮红烧肉”一种,尚不算丰富。

此外,在商品详情页面,公布有详细的配料表以及产品的产地、保质期、贮藏条件等信息,下方则标有简明的烹饪步骤,对目标群体的消费者来说较为方便。不过由于大量菜品的缺失,目前其对消费者吸引力最大的还是“全场满60减30元”优惠活动,后续发展势头尚待观察。

进入2022年以来,反复的疫情使得预制菜热度飙升,股价涨势明显。这也愈发使得预制菜市场被资本看好,此时先后折戟于汽车金融及教育业的趣店选择进军预制菜行业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了。根据天眼查数据来看,截至去年底我国预制菜相关企业近八万家,其中除每日优鲜、盒马、京东、叮咚买菜、美团买菜等业内老玩家外,也不乏味知香、千味央厨等其他上市公司。

此外《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洞察报告》也显示,2020年至2021年期间,预制菜赛道发生投融资事件共23起,占据自2013年预制菜开始发展以来相关赛道投融资次数的近三分之一。但数据之外,社区团购殷鉴未远,预制菜的真实发展潜力同样不得不令人观望。

也被众多试图跨行的企业争抢,而这场无声阵地争夺战早在社区团购风头正盛时就已开启。

02

预制菜

同线上买菜业务类似,预制菜发展的契机也在于“懒”之一字。通过减少做饭过程中繁琐的动手环节,预制菜寥寥几步的简单操作迎合了不少年轻消费者。通过艾媒咨询数据来看,2019年我国预制菜的市场规模已达到2445亿元,2021年则增长至3459亿元,其年均复合增速18.94%。预计到2026年,预制菜相关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达到1.07万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推出的《2021中国预制菜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也表明,长期来看预制菜行业规模有望突破3亿。

但另一方面,业内人士有着更深入的看法。首先在市场认知方面,相当一部分潜在目标群体对预制菜的感观还停留在料理包阶段。随着外卖业务在国内快速拓张,相关连锁餐饮店的出现使得料理包的说法一时间甚嚣尘上。这种在消费者心中防腐剂超标、食材安全无保障的灰色产物早早被贴上了不健康的标签。而众多预制菜品牌打出的类似“无需烹饪,加热即食”等口号出现后,在认知度不足的市场上迅速被误认为料理包的同类产品,这极大地增加了预制菜的推广难度。

此外,认知不足也导致预制菜产品本身的定位不够清晰。对一部分消费者而言,认为预制菜即卤味店商品、便利店快餐或速冻水饺这类即热食品。因此。追求性价比、健康度以及习惯线上买菜自己烹饪的消费者自然不会再关注预制菜。而另一部分消费者虽然了解预制菜也包含宫保鸡丁、香煎鸡排等需要入锅操作的即烹食品,但其中习惯外卖到手即食属性后,多半也不会“自找麻烦”,选择需要后续操作才能食用的预制菜。

因此对C端消费者而言,,在特定消费场景中预制菜才有足够的展示空间。首先,厨艺不佳但喜好动手做菜的消费者,追求方便但忧心外卖卫生的消费者,以及要求味道且关注食材质量的消费者将随着集体消费观念的升级而越来越多,这些消费者无疑是预制菜的最理想目标群体。其次相较于价格较高、位置较远且用料不透明的餐饮门店,年夜饭、节日庆祝、外出野营、朋友相聚等场景下,口味相差不多,只要在家稍微动手即可新鲜出炉的预制菜在价格差距的加成下自然将成为首选。

不过随之而来的问题在于,特定场景的发生频率难以企及日常三餐频率,最基础家常菜品类的预制菜很难满足对菜品有要求的大量受众,以及预制菜是否能做出SKU足够的高质量明星菜品。而这三个问题背后,共同的痛点在于对预制菜价格的制定。

其一,须知特定场景下的消费者,在其预期中很难将存在多年的餐饮门店与最终出自个人之手预制菜的味道放在同等水平来衡量。因此其考虑的重点将变成:两者间价格差距是否足以抵消其味道差距。其二,普通家常菜的成本不高,自己烹饪的口味往往也不会特别差,此时预制菜的价格与口味差距自然也是消费者购买前决策的唯一重点。最后,对于经常点外卖的人群,由于选择预制菜后除烹饪外往往还会增加洗碗刷锅等环节,效率上很难胜过外卖,味道方面没有显著优势也将很难撼动相关市场,只能期待通过性价比的综合素质来期待市场选择了。

03

行业现状

虽然面向C端的发展空间有待检验,但预制菜在B端的可延伸性得到了众多从业者的肯定。一方面餐饮业相关人力、场地、经营等成本近年来逐步上涨。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餐饮企业在连锁化发展过程中对菜品质量及口味有着严苛的一致性要求。

而预制菜则完全符合这两个特性:预制菜的菜品口味稳定,不过度依赖个别厨师,烹饪方便也无需大量人力来保证质量,保证了其可复制性。而且产业链中上游的加工环节在保证食材质量同时,明显降低了对餐饮门店的厨房面积要求,变相提高了企业坪效比及盈利效率。

但这背后却也暗含着预制菜整个行业的大问题,即产业分散度高。目前我国预制菜相关企业数量众多,且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但这些企业大部分仅涉及整条产业链中的极个别环节,整体规模并不大。在成功商业模式尚未出现的如今,这种过于分散的行业格局很难保证持续性发展,甚至无法有力触达用户,更遑论迅速调节产业细节以迎合市场深层需求了。

此外,这种现状也进一步导致了产业全流程规范体化系的难以形成。毕竟预制菜涉及到食材采购、中间加工、冷链物流等多个环节,任何过程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菜品不新鲜甚至变质等食品安全问题。即使到了产业末端,规范体系的缺失也可能带来菜品良莠不齐的问题,甚至影响未来市场空间。总而言之,预制菜拥有大量受众,但其产业链是否经得住资本的“野蛮催化”则值得商榷。

注:文/郭骁,文章来源:生鲜榜,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关键词: 趣店进军 预制菜风口是资本强造还是市场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