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新模式的“反逻辑”

与传统便利店1/3的面积做餐饮,2/3面积与零售业务有关不同,北京有一家完全“反过来”的便利店,这就是会员制餐饮便店——每日咕嘟。

“我们发现今天大部分人只有在急需的情况下才会进入便利店买东西,其他时候更多是选择线上电商平台。强化‘餐’和‘饮’的部分,是另外一种场景的运营思路,能增强便利店的日常属性,凸显我们的差异化特色。” 每日咕嘟CEO黄安其称。

店内的产品品类以传统便利店动销最好的咖啡、预制菜、预包装食品为主,通过零售大数据选品,精选高周转品类,单店SKU有300多种,区域范围设有前置仓,前置仓内包含的SKU在3000以内,一般10个店共享一个前置仓。

前几日,每日咕嘟宣布完成千万级人民币天使轮融资,具体投资方暂未披露,由白泽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CEO黄安其之前表示,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数字化系统开发和门店扩张,目前,其在北京已有10家门店,未来将以联营的方式拓展。

每日咕嘟的一位企业合伙人对《灵兽》表示,目前模式上主要是园区店与社区店两个模型。

据了解,北京每日咕嘟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6月,2021年3月,每日咕嘟第一家会员店在北京开业。

相较于传统便利店,每日咕嘟强化“餐”和“饮”的部分。

该合伙人对《灵兽》称,店铺选择人流量较大的园区、办公楼及社区,主营“餐”和“饮”,次营零售产品。

位于北京海淀的玲珑路店属于一家园区店,位于园区写字楼一楼大堂位置,上下班时间人流量较大。从品类上来看,该店品类以传统便利店动销最好的咖啡、永和豆浆、预制菜、预包装食品为主,自建仓配。

据了解,每日咕嘟的开店成本较低,以合作园区写字楼入驻公司合作,作为员工福利容易获客。

日咕嘟采取“直营+联营+并购”的模式,目前已签约70点位,合同期3年,有3000个点位储备。“现已在北京开出10个门店,但基于一些合作园区的保密原则,暂时在地图上搜索不到。”该合伙人表示。

02

现场制作与会员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店内的“餐”,目前为现场制作。

“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锅气’。现场可以自助煮面,因为这个园区的韩国人比较多,韩国人喜欢吃煮泡面,晚上韩式煮面卖的比较好,所以韩式泡面的品类相较会多一点。”该合伙人对《灵兽》表示。“而且‘泡’的面和‘煮’的面吃起来是不一样的。”

午后时段,一位消费者在店内点了一份三明治和一杯拿铁咖啡,一共花了31元。接着,店内员工开始制作,现场煎面包,现洗现切的生菜,煎一个鸡蛋,整个过程下来差不多需要3-5分钟的时间。

现场制作以及透明制作的过程,虽然需要花点时间,但这位消费者表示也是值得的。

“蔬菜最起码是看得见的新鲜菜,两片面包的分量也挺大。”该消费者表示。

关于咖啡店饮品,该合伙人表示店内用的是自有咖啡品牌原料雀巢定制咖啡饼。

对于每日咕嘟的这种新模式,业内人士对《灵兽》表示,目前行业内的便利店,基本上都是消费者熟悉的预包装商品,价格和功能也都很透明,完全处于同质化竞争中,同质化竞争不仅降低利润,事实上也是在违背满足需求的逻辑,因为顾客没有选择。

另一个角度来看,鲜食品和餐饮的本质一样,原料选择、生产加工和口味都不同,这种不具可比性就留出了餐饮的利润空间,而便利店的鲜食品也是如此。

比如日系便利店的即食便当有多种,即使价格卖得差不多利润却不同。全家和罗森等日系便利店餐食占比超过40%,利润贡献度超过50%,7-11原创产品比率达70%,毛利率甚达到45%。国内便利店虽然达不到这个能力,但也一直在提高,餐食已成为了便利店最大的利润来源。

关于现场制作,该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就中国市场来说,到便利店买餐或者就餐的人群主要是年轻人为主,在这个可以缓解工作疲劳,稍作喘息的地方,不少人愿意为便利支付溢价。但另一方面,从便利店人工成本来看,人工的现场制作,也会给店内操作带来一定的压力。

除了现场制作的“亮点”,《灵兽》了解到,每日咕嘟实行的是会员制模式。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的会员体系选择购买会员,随后购买产品会有相应的优惠与折扣。

例如小程序上显示,一杯原价19.9的美式咖啡,会员价9.9元。

每日咕嘟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其会员总数已达10万,次月复购率高达60%。

近年来,便利店企业对会员价值愈发注重。

《2021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中显示,便利店行业中,建立会员体系的企业比例持续增加,企业利用数字化手段不断发挥会员体系价值。

关于每日咕嘟的核心团队,该合伙人介绍称,创始人兼CEO黄安其拥有14年餐饮及餐饮供应链经验,也曾负责某头部国际连锁咖啡品牌零售点位的拓展,积累了丰富的点位资源。“其他联合创始人拥有星巴克、西贝、西门子等公司高管任职经历,在餐饮供应链、连锁门店管理、加盟招商、餐饮数字化方面具备多年经验。”

03

有没有春天?

《灵兽》发现,从每日咕嘟的微信小程序上可以看到加盟申请的信息。

“现在所有的店都在北京,目前想先做好单店模型,跑通北京市场再考虑其他城市的拓展。关于园区店在北京市场的拓展,北京市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支持。”该合伙人表示。

一直以来,连锁便利店关于直营与加盟的模式,行业内存在着不同观点,一些观点称,直营更有利于便利店业态,而加盟反而限制了经营管理的提升,导致盈利更加困难。

对此,灵兽传媒创始人陈岳峰表示,直营模式管控相对简单,加盟模式对管理和运营的要求只会更高而不是更低,所以两种模式谁更适合,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主要还是要看企业自身实力、所处的市场环境、区域消费的习惯等,脱离了这些去谈战略、模式,都是没有意义。

若梳理便利店在中国的发展历程,1946年,世界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便利店——“7-Eleven(7-11)”在美国诞生。

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引进了这种标准化经营的便利店模式,并开始以一种独特的商业零售业态,从日本传向全世界。

1992年,7-11落地深圳,至今正好30年。

到2017年,便利店也曾是深受资本瞩目的赛道。

据《灵兽》不完全统计,2017年-2019年,就有超过70起融资事件,融资总规模达100亿。这期间,邻几、见福、today、131、每一天等本土便利店品牌脱颖而出,便利蜂、好邻居更是持续获得资本加持。

资本的涌入,使得便利店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

数据显示,2015-2018年,我国便利店门店数从9.1万家增加至12.2万家,其中2017年中国品牌便利店行业增速同比达23%,市场规模已超1900亿元。

但直到今天,便利店的发展依旧不均衡,也呈现出南北差异较大和市场分散的特点。

据《2021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显示,东莞以2073人/店的密度位居全国第一,之后是长沙、太原和中山,上海以3856人/店的密度排名第十。

当便利店迅速在南方城市下沉扩张的时候,北方城市的便利店增长却一直较为缓慢。

有数据显示,2021年呼和浩特、长春、大连、哈尔滨等北方城市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而北京虽然以5.78%的增长率排名第三,但9199人/店的开店密度也让增长显得极为有限。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房租和人工成本过高,北京也被称为“便利店荒漠”的城市。

行业人士称,想要摘掉这顶帽子,也并非易事。业内有一种观点,北京的便利店是半天(生活习惯)、半年(气候)、半条街(交通)的生意,其实,大部分北方的便利店基本都面临这样的尴尬。

如果把房租、客流、人力、费用等,通盘测算一下,如果没有豪横的资本驱动,亦或是地方政府的鼎力相助,估计很难将生意做到极致。

而话又说回来,北京这个“便利店荒漠”的城市,仔细想一想,哪个写字楼亦或是商务区,又不是有好多家便利店相邻?

每日咕嘟便利店的“反逻辑”模式,在北京有没有春天,值得进一步关注。

注:文/东方,文章来源:灵兽,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关键词: 每日咕嘟反逻辑的餐饮便利店 每日咕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