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晚,证监会披露,同意云从科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注册申请,预计其近期将在科创板上市。
此前,2020年12月,云从科技科创板IPO获得上交所受理,之后经历了两轮问询,并在2021年7月过会。
据悉,此次云从科技拟募资37.5亿元,将用于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升级项目、轻舟系统生态建设项目、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综合服务生态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而云从科技也是商汤科技、格灵深瞳上市之后即将上市的又一家AI企业。
相关报告也指出,2021全球AI领域共有311家企业通过并购完成退出,与2020年相比增长了58%;40家企业IPO上市,15家企业SPAC上市。或许AI公司的上市潮真的来了。
云从科技的上市之路
云从科技是一家提供高效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行业解决方案的人工智能企业,致力于助推人工智能产业化进程和各行业智慧化转型升级。
据悉,云从科技创办于2015年4月,是一家从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孵化的专注于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的企业。并于当年完成来自于佳都科技的5000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2016年12月完成杰翱资本的数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
到了2017年,云从资本完成由顺为资本、元禾原点、普华资本联合领投,越秀产投、张江星河、前海兴旺跟投的B轮5亿元认命吧融资,并获得了广州市政府对云从科技的20亿政府资金支持。
2018年10月,云从又获得除元禾原点、越秀金控,刘益谦等原有股东的跟投外,包括中国国新、广州产业投资基金、广东粤科金融集团、上海联升资本、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等中国国家战略投资者在内的B+轮超10亿融资。据其官方透露,当时云从科技的估值高达230亿元人民币。
2020年5月,云从科技还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总规模超过18亿元人民币,投资方除了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上海国盛、广州南沙金控、长三角产业创新基金等政府基金外,还包括工商银行、海尔金控等产业战略投资者,进一步强化“AI国家队”的背景。
回顾云从科技此前四轮融资,投资方无一轮来自外资机构。公司框架为纯正的人民币架构。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姚志强也表示:云从科技更能取得公安部门、银行等信任,因为其是出身中科院的纯内资企业。
与此同时,2020年初,云从科技完成股份制改革,注册资本变为6亿元,并最终在2020年12月,云从科技科创板IPO获得上交所受理。
而具体到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招股书显示,周曦除通过常州云从间接持有云从科技股权,并通过常州云从行使A类股股份表决权外,还通过大昊创业、吕申创业和释天投资间接合计持有云从科技0.7155%股权。此外,周曦还担任云从董事长兼总经理,系云从科技实际控制人,周曦直接和间接持股为24.0075%。
具体到持股层面,IPO前,常州云从持股为23.32%,佳都科技持股为7.82%,云逸众谋持股为7.55%,鼎盛信和持股为4.02%,刘益谦持股为3.86%;新疆汇富持股3.28%,新余卓安持股3.21%;南沙金控持股2.21%;释天投资持股2.14%;大昊创业、高丛创业分别持股2.08%。
也正是因为周曦的背景和不断接受国资的投资,业界还给予了云从科技一个“AI国家队”的标签。
据悉,云从科技创始人周曦,早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并在之后到美国美国伊利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攻读博士,曾跟随“计算机视觉之父”黄煦涛教授学习。但2011年,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的筹建人袁家虎曾先后3次飞到伊利利诺伊大学,邀请周曦回国,最终周曦以“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的资格回国。
后来,周曦辞去了在中科院重庆院的工作,带领其在中科院的核心技术团队成立云从科技。在这个过程中,中科院给予了很多支持。现在的周曦,既是云从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也是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
当然,招股书也显示,云从科技的主要业务当下主要分为两类,分别是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基于人工智能的行业解决方案,重点意在打造“人机交互、人机融合和人机共创”人机协同操作系统。
这其中,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业务的营收在2018年到2020年分别为4.52亿元、5.97亿元、5.15亿元,占当年总收入的93.59%、76.52%、68.5%。
而到整体营收层面,云从科技2018年、2019年、2020年营收分别为4.84亿元、8.07亿元、7.55亿元;净亏损分别为2亿元、17.63亿元、7.2亿元。
本次拟融资的37.5亿元,其中就有6.93亿元计划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另外计划向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升级项目投资8.13亿元、向轻舟系统生态建设项目投资8.31亿元、向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综合服务生态项目投资14.12亿元。
毕竟,云从科技也曾在一份文件中测算,结合目前经营计划、在手订单情况以及相关条件假设,若公司进行测算假设的扭亏为盈的条件均可达成,扭亏为盈的预期时间节点为2025年。也就是说在未来3年时间里,云从科技有很大可能会继续处于亏损的状态。
此前,证监会也就云从科技业务持续性、实际控制人等问题进行问询。云从科技当时的回复为:公司已通过积极投入核心技术研发和商业化应用探索,积极布局前沿技术储备,不断提升市场开拓能力和研发能力,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商业模式。但随着人工智能行业发展,技术快速迭代和行业客户需求升级,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深入核心技术商业化应用探索,不断提升市场拓展能力,优化自身商业模式。
“若公司未来一定期间面临市场激烈竞争出现主要产品价格下降、研发投入持续增加且研发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人工智能行业政策出现不利影响、下游行业需求显著放缓等不利情况,公司将面临短期无法盈利,未弥补亏损存在持续扩大的风险。”云从科技在招股书中如此说道。
AI公司加速上市进程
此前,在上海市人工智能技术协会的专访中,周曦也提到,人工智能是技术的驱动,它可以颠覆驱动产业变革,改变任何一个行业与产业,达到智能化、简易化。目前看来,技术突破点远超想象,再加上宏观政策环境下的碳中和、人口结构拐点(老年化上升,智能化代替劳动力)等方面,科技创新正在代替模式创新成为未来数十年的主旋律。
也因此,当前,全球的科技巨头们都在你追我赶的竞争,但是就人工智能产业领域而言,尚处于一个缓慢上升的发展阶段,在各个领域有着多点、非颠覆性技术突破,这是全球AI企业的发展现状。未来谁能胜出,就看谁的技术够牛、谁能率先实现颠覆性技术突破。那么机会就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数据隐私与应用,一方面是技术普惠。
目前看来,这也是确实是各家AI公司争夺的关键机会,而且为了利益的更大化,各家也在纷纷采取差异化打法,以及加快上市进程。
比如,旷视科技、云从科技、依图科技此前就前后脚递交了科创板的上市招股书:2021年9月9日,也就是云从科技过会后不足两月,旷视科技上会也获得通过,并于2021年9月30日提交了注册申请,旷视科技IPO进程紧随云从科技之后。
商汤科技也是不断加快自身上市步伐,并最终在2021年12月30日成功上市,开盘当日的市值甚至超过1400亿港元。这其中,8月递交港股招股书,11月通过聆讯,哪怕被美国“拉黑”,依然最后在30日成功上市。
当然,近日商汤科技公布了2021年业绩,亏损171.7亿元人民币,比2020年亏损121.5亿元,按年扩大41.3%。经调整亏损整额为14.18亿元,对比2020年亏损8.78亿元,按年扩大61.5%。
而近期,AI公司格灵深瞳也于3月17日成功上市科创板,此外处于排队状态的还有云天励飞。只是格灵深瞳的股价,则是在上市后一路走低,到4月6日,总市值为50.65亿元。
有数据显示,全球近90%的AI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中国AI产业链中90%以上的企业也处在亏损阶段。
也因此,归根结底,AI公司除了上市之路外,还是要不断继续升级打怪,最终实现净利润的正向流动,才能最终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这也并不是在否认这些AI公司的业绩,当下,整体的AI行业依然在不断被认可之中。
比如在近期CB Insights发布了《2021年全球AI领域投资报告》之中,整体来看,在经历2020年投融资增速放缓后,2021年迎来一轮强势回温,在交易数量和交易总额上都达到近年来最高值,全年融资金额为668亿美元,相较于2020年同比增长108%。
而且截至2021年,全球AI领域独角兽企业共计125家。美国地区位居首位,有77家独角兽;亚洲紧随其后,有36家独角兽。
具体到退出层面,2021全球AI领域共有311家企业通过并购完成退出,与2020年相比增长了58%;40家企业IPO上市,15家企业SPAC上市。
或许在不断的投融资和不断的上市之中,正是AI公司证明自我的最佳时机。
注:文/张丽娟,文章来源:东四十条资本,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关键词: 一家2025年才能盈利的公司 要IPO了 云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