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发的几个offer和候选人,都被车厂给‘撬’走了。” 某自动驾驶公司HR张宇文抱怨道。
据介绍,该自动驾驶公司被“撬走”的对象主要集中在算法岗,包括视觉感知、图像识别、SLAM等方向。
Tier 1(车厂一级供应商)也是人才流失“重灾区”。李阳告诉投中网,他所在的Tier1也遭遇了整车厂的“挖角”,同样指向算法岗位,“只要是他们缺人的岗,可能三倍工资直接挖走。”
事实上,自去年以来,新能源汽车行业掀起了一波抢人热潮,抢夺的重点对象从汽车机械人才变成了软件人才,其中“算法人”成了车企的“香饽饽”,堪称重金难求。
专门负责算法招聘的猎头Lyla向投中网透露:“拥有一定资历的算法候选人,现在能同时拿到5、6个同职级同方向的offer。”
为了抢人,整车厂们使出浑身解数,“工资翻倍”“年薪百万”“股权激励”的案例比比皆是。
人才总是随着行业和资本的起伏而流动,“冰与火”的故事从没停止上演。在这其中,我最关心的问题是:当风口过后,资本不再丰沛,溢价的薪酬谁来买单?激进挖人的新能源汽车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裁员重灾区?
“算法人”成新宠:涨幅30%-50%,总监级年薪百万
在脉脉,自动驾驶公司的高级算法工程师赵思琪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突然变得“抢手”。
“之前上脉脉是为了看公司八卦,偶尔也有猎头找上门,但最近格外频繁,每天都有五六个猎头联系,真的挺烦的。”她吐槽到。一气之下,她把个人签名改成了“不考虑工作机会,猎头勿扰。”
赵思琪的经历只是当下的一个缩影。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化趋势愈加明显,行业对于软件,特别是算法人才的需求攀至顶峰。
据BOSS直聘数据,2021年以来,自动驾驶研发、智能座舱设计、算法工程师等岗位的需求同比增幅已经超过1.8倍。
此前,上海一位汽车猎头企业负责人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也曾表示,2021年的团队的拿单量比2020年多了五六倍不止。
为了抢夺人才,企业们纷纷祭出高薪。
自动驾驶猎头叶科表示,过去,汽车算法岗的涨幅在达到20%以后就很难突破了,但这两年涨幅普遍在30%-50%,部分可以达到70%-100%。
“现在一个在Tier1工作3年的算法工程师,跳槽出来年薪基本可以拿到5、60万,这个数字放互联网可能不算多,但在汽车行业已经算较高水平了。”Lyla告诉投中网。
投中网通过查询各大招聘网站发现,这样的“高水平薪酬”在造车新势力已经是常态。例如,蔚来汽车招聘的算法研发工程师,薪水范围就在30K-80K;小鹏汽车的自动驾驶视觉算法资深工程师、自动驾驶软件高级专家的年薪则高达60-80万元;一些公司总监级别的年薪基本都在百万以上。
(图片来源:智联招聘)
(图片来源:脉脉)
车企给钱最慷慨的还要属小米汽车。据36氪报道,小米汽车在成立初期为了快速搭建团队,开出offer的现金部分甚至比市面还要再高出20%-30%左右。
除了真金白银,股权激励也成为了车企吸纳人才的一大利器。
据媒体报道,蔚来、小鹏、理想曾通过数期股权激励计划,将部分股权分给了公司大量中高层人员。小米也宣布,股权激励计划已经得到股东特别大会的批准,未来上限达到10亿股的股份,将用于内部员工的激励项目。
面对“蔚小理”的强势姿态,传统车企也不甘示弱。据统计,去年上半年,仅上汽集团、吉利汽车、长城汽车等3家车企的股权激励总金额就达约250亿元。
除了“高薪+股权激励”的传统玩法,有些车企的算法负责人甚至亲自出马,“全网捞人”。
据悉,某头部造车新势力的算法负责人会不定期在脉脉分享行业干货,甚至设立帖子专门为网友答疑解惑,几乎“知无不言”。
他告诉投中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给招聘引流。
“蔚小理”们稳居“食物链顶端”
事实上,也并非所有算法人才都这么吃香。
资深汽车行业从业者郑凯告诉投中网,汽车领域所需的算法人才,根据结构分工不同大致可分为舱内、舱外两个方向:舱内主要是针对驾驶员的智能座舱,舱外则包括智慧门店、自动驾驶等。
智能座舱应用的是生物识别技术,比如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声音识别等,这类技术相对简单,在国内已经非常成熟了,互联网大厂和“AI四小龙”有现成人选。但自动驾驶作为一个新兴技术,国内目前能够自主研发的公司就那么几家,真正懂技术又有量产经验的人很少,这类人才才是本次车企争夺的核心目标。
这其中,又以感知算法、安全相关岗位的争夺最为激烈。央视财经曾有报道称,某新能源车企为了抢自动驾驶算法人才,直接在候选人年包工资的基础上加了一百万现金。
“这种情况算是极端个例”, 叶科告诉投中网,“不过我也曾经遇到一位候选人,毕业五年薪酬大致在二十几万,但随着造车火爆,2年跳槽了5家企业,薪酬直接涨到了八十几万。”
手握选择权的算法人才,也渐渐筑起了一道择业“鄙视链”。
Lyla表示,算法求职者心里会对企业有个意愿排序,通常是:蔚小理>互联网造车厂(小米、百度等)>供应商。
背后原因也很简单。造车新势力和互联网造车拥有更充沛的资金,给求职者开出的薪酬都更具吸引力。从成长性来讲,“蔚小理”也有很大优势——入局较早也已实现量产,绝对的头部企业,不但拥有数据优势,还能直接对接C端,有利于研发人员接收反馈,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目前整个行业的人才都在飞快流转,但核心人员的总量并没有增长,当蔚小理抢走了大多数有技术、有经验的人才之后,百度、小米以及一些自动驾驶公司只能将目光投向外部,一些公司甚至把目光瞄准了应届生。
一家普通211学校的非科班硕士应届毕业生赵帅向投中网透露,自己刚刚拿到了小米汽车自动驾驶算法岗的offer,薪酬为28k*15。“这对我来说,已经是校招普通岗位的天花板了。”他直言。
还有更“疯狂”的。2021年末,自动驾驶全栈技术与运营服务商蘑菇车联开启2022年秋招,并发布“双百人才计划”,即寻找100位年薪100W+的顶尖毕业生;另一“攀登者计划”则寻找50位年薪200W+的顶尖博士生。
挖到金子,还是助推泡沫?
激进挖人的背后,是汽车行业对算法人才的“求才若渴”。
人才的流动,往往是行业的‘晴雨表’。“新四化”正在浪潮席卷整个汽车行业,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智慧座舱和自动驾驶正是智能化的第一步。
再来,前所未有的资本大量涌入市场。根据CVSourece投中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融资总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同比增长159.4%。热钱也吸引了一批互联网企业,比如百度、小米、360等纷纷下场。而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企业也亟需通过人才“秀肌肉”,以进一步得到资本的认可,拿到更多的投资。
供需两端的失衡同样助推了人才大战。
科锐国际发布的《2021汽车行业薪酬报告》指出,随着新能源汽车厂商车型陆续上市及量产,传统汽车厂商纷纷入局,无论是政策导向还是市场需求侧,在未来的4-5年,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将占到汽车保有量的25%左右,相关人才缺口将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量级。
除了数量缺口,目前汽车行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也无法与产业需求相匹配。一组数据显示,未来5年,国内车企对智能网联研发人才的需求以年复合增长率13.97%的速度增长,而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的供给,年复合增长率仅为4.45%。
“目前高校的学科设置还是以传统汽车行业为主,即便是一些高校开设了智能车辆工程相关学科,但由于技术创新主要是由企业驱动,高校培养与企业用人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脱节。”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称。
不过,综合多方采访,目前造车新势力的算法人才“争夺战”还在相对理性的范畴。
投中网采访的汽车从业者和猎头普遍认为,虽然偶尔曝出极端个例,但行业薪资水平和互联网基本持平,甚至是略低于互联网企业。
反而是吃到红利的求职者心怀不安。某造车新势力的算法工程师张爽向投中网表达了担忧:“现在造车新势力和自动驾驶公司更多靠资本输血,当资本的热情退却之后,如果企业尚不能自给自足,溢价的薪酬谁来买单?新能源汽车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裁员重灾区?”
张爽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早在201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就曾上演过“抢人大战”,只不过争夺的主角还是传统的汽车人。有媒体曾统计过,2015年至2017年间,共有200多名职位在总经理及以上级别的汽车人才离开传统主机厂,加入造车新势力,但2019年后,因为内部淘汰加剧,补贴退坡、资本遇冷等原因,造车新势力们纷纷进入“艰难时刻”,更有超过半数的“新势力”倒在2020年前,此前抢夺的人才也纷纷离开,回归传统车厂。
如今,风口再一次刮向新能源汽车赛道,无论造车新势力还是算法人才,都正享受着行业发展带来的巨大红利。但热情总有过去的一天,谁在这次“人才大战”挖到了金子,谁又推高了泡沫,将一目了然。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宇文、李阳、赵思琪、郑凯、赵帅、张爽皆是化名)
注:文/王满华,文章来源:投中网,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关键词: 应届生拿百万年薪 造车新势力为了抢算法人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