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的新国潮中,国产家电行业涌现出了一批智能家居品牌,比如大家熟知的2020年大爆款洗地机品牌添可、吸尘器新秀追觅科技、扫地机器人界的“黑马”云鲸智能等等。

这些智能家居均隶属于小家电行业,这个行业曾一度被认为是巨头和操盘高手的“滑铁卢”,因为,业内超一流的高手在当年是玩不转小家电的——

2003年,张勇涛从美的出走,先后到格力和TCL操盘小家电业务,都以失败告终;

2007年,段永平幕后指导步步高集团进驻小家电领域,最终亏损3亿;

2010年,飞利浦斥资25亿收购奔腾电器,但是最终也没做起来。

可随着市场和消费端的飞速变化,当年不被大家看好的小家电,如今已经成为新消费品牌“扎堆”的领域。

这种转变的背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家电行业已经进入了成熟期,能够在供应链端实现产品的创新研发,满足用户需求。目前,不论是黑电、白电,还是厨电,中国都是全球市场的制造基地,更是全球的研发创新基地。

事实上,在过去40年中,家电行业经历了巨大变革是与时代特征、市场特性密切相关的。根据东莞证券发布的《2019家用电器行业消费升级与智能家居专题报告》,按照时间线梳理,国产家电的发展史可大致分为萌芽、扩张、洗牌、以及转型升级这四个阶段。

萌芽期:1984-1991年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家电供不应求,属于高档耐用消费品。

原因在于,在当时,国内经济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初期,很多家电项目是需要中央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最初能够进入家电领域的除个别企业外,多数是具有国资背景的企业:比如海尔,初创于1984年;格力,创建于1985年;长虹在1986年军转民以后,引进松下电视生产线;春兰则是1986年技改后进入空调领域。

在这一时期,我国家电市场主要由外资品牌占据,国产品牌在供应链上以进口、组装和技术引进为主,基本属于“拿来主义”。随着时间进入90年代,国内家电行业也迈上了新的台阶。

迅速扩张期:1992-2000年

所谓“迅速”,有两层含义:

第一,供应链上,家电从进口、组装、技术引进到自主研发和规模化生产,产业链模型逐渐成型;

第二,品牌数量急剧膨胀。1995年达到高峰,仅空调业注册的品牌就达到了400多个;冰箱、洗衣机也不例外,红火时曾经都有过数百家企业同台竞争局面。

以彩电为例,全国各个省份,除了偏远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几乎每个省都有自己的电视机厂,像北京的牡丹牌,天津的北京牌,上海的金星、凯歌、飞跃,福建的福日,厦门的厦华,广东的TCL、创维、乐华,甚至连甘肃都有自己的长风。

至此,市场进入了白热化的竞争状态。而这种爆发式的发展形态,在助推产业不断升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行业的全面洗牌。

全面洗牌期:2000-2010年

这里的“洗牌”,一是洗掉行业里的小品牌,二是洗掉国外品牌。

首先,经过上个世纪“三大件”这一波强洗脑宣传,到了2000年,美的、格力、海尔、美菱、小天鹅这些国产家电品牌开始价格战,期望通过这一新型营销方式抢占市场。同时,松下、三星、东芝、日立等外资品牌开始强势入侵中国市场。

2003年,非典爆发。疫情导致钢材价格上涨,进而使得家电成本上升。于是,一批搞价格战的小厂入不敷出,家电行业迎来了并购浪潮。

这场对小品牌的洗牌在2005年基本完成。小厂退出以后,美的、格力、海尔等龙头企业在规模、渠道、成本、品牌等方面优势扩大,阻止了新进入者,行业从野蛮生长的无序竞争慢慢转变为有门槛的有序竞争。

紧接着,受“家电节能补贴”、“新家电”、“家电下乡”、房地产发展和产品升级需求的推动,我国家电零售规模在2006年以后实现了快速稳定增长,并且受政策扶持,国外品牌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到2010年,这波国产品牌对国外品牌的“洗牌”基本完成。据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空调、洗衣机、冰箱在2010年的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均已超过了50%,空调甚至已经超过80%。以美的、格力、海尔为首的国产品牌已经在中国市场所向披靡。

另外,从国际市场来看,中国品牌也已经强势崛起。据日本民间机构富士经济发表的市场调查数据,2010年中国占世界家电市场总生产量的85.3%,远远超过其他地区。同时,中国的销售市场占有额为23.4%,略超过西欧和北美,成为世界第一。

尽管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但家电行业并没有因此停下前行的脚步。

转型与升级期:2011至今

前文提到,到2010年左右,行业格局基本奠定,以美的、格力、海尔等为主体的头部品牌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而2010年后,头部企业开始推行“智能化战略”。这是因为,当时家电行业主要类目的增长已经基本进入到平缓阶段,龙头企业必须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因此,智能家电、节能家电成为市场主流,而这一升级,间接推动了智能小家电行业的发展,九阳、苏泊尔等品牌飞速成长。美的、苏泊尔、九阳也形成了传统小家电三强的格局。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环境的快速发展,电商也逐渐成为重要的出货渠道。中怡康数据显示,2010整体家电市场规模约为1万亿,而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商业蓝皮书》数据,2010年家电网购总量约为800亿元,占比仅为8%。

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20第三季度中国家电市场报告》,2020年前三季度,线下家电零售规模为2829亿元,线上零售规模仍高于线下,为2963亿元,线上渠道整体占比达51.16%。线上线下基本呈现1:1的份额格局。

而随着品牌线上化进程的加速,近几年,新国潮、新品牌也成为了风口。其中,在新国潮崛起的大环境中,拼多多也与诸多传统家电品牌展开合作,旨在为传统品牌制造新动能,在老字号与新国潮消费者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

事实上,拼多多过去一年一直在助力推动国货品牌的发展。拼多多发布的《2022多多新国潮消费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拼多多平台国货品牌的入驻数量同比增长超过270%,并先后涌现出327个过亿品牌,包括50多个过亿的老字号品牌、30多个过亿的新国潮品牌。

今年1月份,拼多多联合100余家国产品牌推出了“多多新国潮”消费季。用户打开拼多多app,搜索“新国潮”“新国货”“多多新国潮”即可进入相关页面,一键下单新国货、新国潮产品。

“多多新国潮”消费季特别设置了国产品牌专区,重点遴选了家电、3C、服装、日化、医疗等传统制造业品牌进行专项扶持,持续助力制造业品牌拥抱新消费,实现新智造。美的就是其中的品牌之一。

3月1日,拼多多与美的集团在上海召开了“火三月 焕新智慧家”项目启动会,在启动会上,美的和拼多多就“火三月”的合作规划进行了详尽的讨论和部署,双方团队将在商品结构、资源互补、团队协作、数实融合等方面共同服务平台消费者,打好“火三月”的协同作战,实现合作共赢。

在“火三月”大促期间,拼多多将联合美的集团先后推出秒杀万人团、百亿大牌日、超级品牌日等超额优惠活动。同时,百亿补贴也将进一步扩大对美的智能产品的补贴范围和力度,最高补贴力度将超过50%,持续为平台用户带来消费普惠。

美的集团中国区副总裁魏志强在启动会上表示:“过去一年,拼多多已成为美的线上销售增长的主要途径,整体增幅超过100%,尤其是冰箱、空调、抽油烟机的增量较为明显。”

而拼多多副总裁良也透露,拼多多已经成立专项团队,“火三月”期间将采取一对一扶持的方式,在产品、获客、营销、技术等方面助力美的全系产品直连平台8.67亿消费者。他对本次合作寄予了高度期望:“在中高端家电市场,拼多多具备巨大的消费潜力。未来一年,预计美的旗下的全系产品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过去40年,中国家电品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飞跃。时至今日,尽管空调、洗衣机、冰箱等品类的品牌格局已经稳定,但是随着新国潮的爆发,诸多智能小家电品牌涌现,基本都是头部品牌覆盖力不强的品类。这说明,新品牌想在家电行业出圈,还是有机会的。

新国潮下的家电行业,未来战场是小家电?

从几个智能家居新品牌的现状来看,小家电的确是发展势头一片大好。根据《海豚社2021新茅中国新消费品牌TOP100排行榜》的数据,2021年,添可营收40亿,增速186%;追觅营收40亿,增速200%。

海豚社曾经跟前美的、SKG的小家电操盘手王旭东进行过对话,他认为,未来小家电会是各大品牌的必争之地:

“小家电领域品类几百上千,全球市场非常大:近几年,新宝电器这样百亿规模的隐形冠军逐渐浮出水面;差异化竞争的小熊2019年8月23日上市,去年销售额大概能超过40亿;更重要的是,以小米生态链为主线的企业,会在小家电多个领域攻城略地。

由于科创板的原因,我预估未来3年-4年之内,小家电至少会有10家上市公司。”

除此以外,传统小家电品牌同样可以借助线上平台焕发新的活力。据格兰仕的电商负责人介绍,过去一年,格兰仕多款产品均成为拼多多爆款,仅单一型号机械款微波炉的单品销量就超过20万台。此外,拼多多还与格兰仕进行了全链路合作,联合推出定制款微波炉,该产品过去一年累计销售突破10万台。

事实上,过去四十年中,随着中国制造及供应链的成熟,国产家电品牌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工业设计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用户端的需求越来越精细,也反推了制造端的升级与进步。

在刚刚结束的“多多新国潮”研讨会上,经济学家何帆也认为,智能制造不一定要从生产端开始数字化,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洞察到用户的真实需求,再来反推生产过程。现在看来,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无疑是中国制造业进一步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总之,新消费时代,将是所有本土品牌进一步崛起的良好契机。

注:文/李成东,文章来源:东哥解读电商,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关键词: 从蹒跚学步到大国品牌 国产家电逆袭的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