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蓝领招聘”成为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话题。

先是快手、赶集网等平台推出了针对蓝领的“直播招聘”,网友在关注每个热点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蓝领这个群体。

相比白领,“蓝领”这个词让人既熟悉又陌生。

一方面,一般人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制造业工人、建筑业工人、发电厂工人等,他们粗犷、豪放,与精致、有情调的白领形成了鲜明对比。

另一方面,蓝领似乎又是一个隐形的群体,媒体上谈论最多的是大厂白领、中产阶级的职场江湖、进阶谋略等话题,再往下就是近几年兴起的“下沉人群”——三线以下及县、镇、农村等地区的人群,蓝领鲜被提及。

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蓝领”具体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沉浮?今天,当职场白领自嘲为“打工人”,被不断加剧的内卷和降薪、裁员压力搞得身心疲惫时,蓝领的生存状况是怎样的?

01

好职业”与“坏职业”

“白领”“蓝领”这样的说法最早出现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原本就是用来粗浅划分“好职业”与“坏职业”。

按照着装,把工作时穿西装革履、白衬衫的人称为“白领”;而把怕弄脏衣服,穿蓝色服装干活的体力劳动者称为“蓝领”。

当人类即将结束大战乱与大发展并行的20世纪时,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经济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大趋势。

正当很多人为新一轮的繁荣兴奋时,担任克林顿政府内阁劳工部长的罗伯特·赖克却有个很独特的观察:

原先在传统工业社会,所有劳动者其实可以分为搞制造的常规生产人员、做服务的直接服务人员以及处理文字、数据的符号分析人员;

以前,大家收入有些差别,但基本也算是休戚与共;

但两大趋势来临后,竞争变成了全球性的,经济的神经系统是信息,血液是资本,连接的骨骼是交通和通讯,搞制造和做服务的注定很难有较高参与度,财富主力军必然是从事金融、互联网、律师、财会、设计等行业的“符号分析人员”。

他把包括自己在内的符号分析人员归为“白领”,而把其他两类归为“蓝领”。

这种划分借助全球化和信息化传遍全球,社会人群被一条看不见的结界分隔开来,两类人群各自踏上了风格迥异又相互勾连的职业发展之路。

由此也形成了两种刻板印象:白领光鲜亮丽、体面,是好职业;蓝领收入不高、靠体力,是坏职业。

02

蓝领也可以是高学历、高收入

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中国应该算得上是世界上蓝领最多的国家。

按照“七普”数据,2020年我国15-64岁的劳动劳动年龄人口为9.68亿人。在这些劳动人口之中,大约4亿人是蓝领,包括制造业蓝领、建筑业蓝领、服务业蓝领等。

白领人数只有蓝领的一半,2亿左右。

这6亿人,密密地散落在中国600多个地级市、县级市以及近1500个县城,他们可能在形状各异的写字楼里,可能奔走在大小街区,可能出入不同的单元楼,可能在未完工的楼盘里忙碌,也可能在排满机器的厂房里按部就班......

他们都是城市打工人,是“芸芸众生”里的城市众生。

相比白领,蓝领的职位多且杂,有的我们司空见惯,人社部不久前发布的去年四季度“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排在前面的基本都是营销员、餐厅服务员、保安、快递员等我们非常熟悉的职业。

不管是人口一两千万的北上广等大城市,还是人口只有不到70万的吐鲁番,这样的职位一律紧缺。

有的则是很多人没怎么听说过的,像设备点检员、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员、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等,可能只有零星的几个城市缺。

随着社会分工细化和需求更个性化,很多实操性非常强的蓝领职位还在源源不断被孕育,人社部就经常性地发布新职位。

此外,蓝白之间的界限也有所模糊,蓝领早就不再是“体力劳动者”、“简单重复劳动”、“坏职业”所能概括。

国家统计局2019年的监测数据显示,蓝领群体中占比最大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月均收入为5850元,近6成月均收入在5000元及以上。

工厂开出近万元月薪却招不到人的新闻也经常见诸于媒体,以富士康、比亚迪、福耀玻璃为代表的一些制造企业经常陷入“抢人大战”。

有个段子说,“三千块你雇不到一个农民工,只能雇一个大学生”。

现在一些低中阶白领往往认为其文化与身份优于蓝领,但做得工作很单调,可替代程度非常高,又缺乏高于一些蓝领的收入水平,被称为“边缘白领”,是最容易焦虑的群体。

03

跟产业同时进化的制造业蓝领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表示,从1978年到2019年,中国蓝领工人的年薪资收入增长了150倍。

如果说白领在中国的出现有点“横空出世”的味道——80年代随着联合利华、雅诗兰黛、宝洁、摩托罗拉等外企大举入华而产生,那中国蓝领就是一直伴随着中国的产业发展而存在。

工业化的过程就是对机器体系的运用,蓝领就是一直在“造机器”和“用机器”的。

他们的命运也跟着产业的升级、机器的进化起起落落。

数据显示,从1979年到1993年,中国农民数量从2.8亿增加到了3.4亿,尽管绝对人数在增长,但农民占劳动人口的比例却下降了。

因为有近1.5亿农民变成了农民工。

日后跟“中国制造”“城镇化”强关联的农民工大军,就是在这时候向工业领域流动。

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开始往轻型化方向发展,大部分企业都在生产纺织品、消费电子、塑料品等跟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

脱离农业的农民工,一部分去到了当时离家近、蓬勃发展中的乡镇企业,比如美的、安踏、格兰仕、雅戈尔、福耀玻璃等。

而另一部分,选择了进城谋生活,特别是当时承接“三来一补”业务,劳动密集型企业快速扩张的东南沿海地区。

这跟当时社会普遍追求的“三高”(高收入、高学历、高层次)、“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等形成两极,蓝领给人留下了就业不稳定、工作环境恶劣的印象。

04

被机器改造的蓝领

90年代,中国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微型计算机等一批新型产业群又发展了起来,再往后是房地产业、汽车产业,这些又进一步带动了钢铁、建材、化工、机械......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目前,产业结构的极大扩张让近1亿制造业蓝领和8000万建筑业蓝领深度参与其中。

产业结构“做大”的同时,技术附加值越来越高,工厂的生产线也不断升级,很多车间已经应用了智能化设备。

蓝领给人的印象也变成了收入还不错、进行规模化生产的“产业工人”。

但智能化设备需要高级蓝领来操作,普通蓝领并不懂,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很多企业反映,升级生产线其实不难,难的是让工人也随之升级。

这暴露出了长期以来蓝领素质跟不上设备、工艺迭代的步伐,这样的矛盾,从90年代就存在,那时候一边是源源不断的农民工涌向工厂,一边是企业老板喊着“招技工难”,一直持续到现在,高级技工缺口达到了2000多万。

自动化、智能化是制造业的大趋势,也会对蓝领产生一定的替代——原来一条需要二三十人的流水线,换成智能化设备后,只需一个就行了;甚至原来需要上百人的,现在只需几十人。

蓝领其实不用对此过度恐慌,因为自动化、智能化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666个制造业小门类不可能短期内都采用四处游走的机器人,不同制造业岗位所需的与之匹配的智能制造技术是有很大差别的。

而且目前我国智能技术刚开始发展,技术还不成熟,下游企业搞一条智能生产线的成本较高,很多产业的产能是没问题的,怎么把产品在激烈的竞争中卖出去才是主要问题,企业出于投资回报率考虑也不会贸然上马。

实际上,这几年的大部分的工业机器人都集中应用在3C行业和汽车行业,分别占23.3%和35.3%。而且主要应用在较为简单、重复的工序上。

以手机生产为例,机器人运用比较广泛的工序是点胶和打螺钉,这两个工序操作比较简单,就算手机更新频繁,也只要改变相应的系统参数就能继续使用。组装产线还是主要依赖熟练工。

智能技术的“浸润式”而不是“翻篇式”推进,也给了新一代制造业蓝领成长的时间,他们依然在“造机器”和“用机器”,同时也被机器改造,会跟产业和机器一同升级到更高形态。

05

数字化后的服务业蓝领

比制造业蓝领和建筑业蓝领数量更多的,是服务业蓝领,大约1.2亿人。

服务业三大产业中包含行业最多的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也最多。

早在2013年,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超过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目前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已超50%。

中国互联网产业本质上也是服务业的数字化,把商贸、租车、金融、通信、物流、招聘、房产中介、音像出版、婚介等不同程度搬到了网上,利用互联网的效率,让服务业价值倍增。

这让一批与互联网深度绑定、从事新型服务业的“新蓝领”也被创造了出来,以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为代表。

QuestMobile发布的《2020新蓝领人群洞察报告》显示,以上三类人群的数量分别为249万、494万、1161万。新蓝领的收入比传统蓝领在收入上也有了较大幅度提升。

服务业被互联网数字化改造,并不断向上攀爬之后,很多传统服务业从业人员也在不断升级。

服务业蓝领虽然做得是服务,但跟制造业、建筑业蓝领一样,也同样在被机器改造。

拿最具代表性的物流领域来说,物流行业在服务业中很特殊,它链接了高度数字化的消费互联网和传统生产制造的过渡地带,天然就是数字化技术推进的前哨。

物流行业里经常讲仓配,确切来讲,仓是仓储;配是配送。

商家接单后,先是仓储环节:分单、拣货、二次分拣、包装、出库。然后是配送:包裹到达分拨点进行分拨,经过物流车运输到下一个分拨点这样逐层分拨,最后到网点,由快递员送到最终用户手里。

其中参与角色非常多,整个流程透明度低,效率不行,成本居高不下。以往仓储、分拣等也主要是人力为主,自动化程度低,更不用说采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了。

但数字化技术介入后,一些“脏苦累”的活就可以让自动化设备承接,消费者在网上下单后,机器人、无人叉车会把成批的商品取出,机械臂完成批量商品拆零,拆零商品被逐一贴上快递面单,再按照不同的包裹地址进行分拨。

流程也变得智能化,最直接的就是电子面单,其实就是用电子方式统一了快递单格式,有了行业标准,之前各家物流公司的单号都不一样。此外,智能仓储管理系统、智能配送系统、物流天眼等也都带来了效率的极大提升。

这些极大减轻了物流人员的工作压力,减少了对蓝领人力需求,但对蓝领知识、文化的要求也高了。

06

小结

对蓝领依然存在的偏见,与蓝领的高学历、高收入化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将在未来很长时间并行,直至蓝领真正在福利待遇、社会地位、工作环境等方面有明显提升。

就像厉以宁在《论蓝领中产阶级的成长》中所说,“在科技进步、知识不断更新的环境中......也许再过若干年,不会有人再以旧的眼光看人了”“那时,说这个人是‘蓝领’,说另一个人是‘白领’,意义不大了,当人们都在计算机旁工作时,你能区分谁是‘白领’,谁是‘蓝领’吗?”

而让4亿蓝领收入提高、价值感增强,甚至成为中产阶级,是使金字塔形收入分配结构向橄榄形或鸡蛋形收入分配结构转变的关键一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