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之内,Manner咖啡要在全国开200多家新店。
神速!连锁咖啡品牌“Manner”发布公告称,将于3月8日到3月10日,在上海、北京、武汉等10座城市,同时新开200多家门店。
2021年的数据显示,Manner的门店数量已超过200家;而在此番200+新店大跃进后,则意味着Manner的门店数量将超过400家,门店规模在“新咖啡”赛道居于前位。
硝烟味浓烈。
Manner背后,M Stand、Seesaw、代数学家等一批新咖啡品牌,正在围攻一线城市的黄金地段,以上海为例,这座常住人口接近2500万的城市,常年营业的咖啡馆已超过6900座,是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
就在当地北外滩的来福士广场,两家咖啡馆分别对立于相隔不到100米的街口,一家是星巴克,另一家则是新国潮咖啡品牌“M Stand”。
国潮新咖啡市场已经是激烈混战,再加之Manner咖啡一口气要开200多家门店,新咖啡品牌的2022年,或许仍将迎来剧变。
不过,火热的开店潮背后,各路咖啡品牌又在争夺什么?咖啡新国潮下,会有怎样的一个未来?
咖啡少年
七年前,韩玉龙、陆剑霞夫妇在上海市南阳路上开起第一家Manner咖啡店。
首店面积不大,几十平方米,单杯咖啡定位在15-20元左右,部分杯型的价格甚至比星巴克低50%左右,Manner也一度被认为是“精品咖啡性价比之王”。
面积更小、更轻量的Manner,门店成本更低,且价格极具吸引力,在2018年拿下今日资本的8000万元投资后,随即开始扩张,门店数量。
Manner极速扩张背后,一批新咖啡品牌纷纷摘得资本玫瑰枝。
自2021年开始,M Stand、时萃咖啡连续完成两轮融资;冷萃咖啡品牌三顿半在两年半里融资5轮,估值达到45亿元。
与此同时,Manner在半年时间融资4轮,估值则达到180亿元。
仿佛一夜之间,VC风投开始将目光聚焦到新咖啡赛道,项目融资几乎都是亿元级水平,而资本方之所以看重咖啡赛道,这与国内旺盛的“新消费”需求高度相关。
据伦敦国际咖啡组织数据显示,与全球平均2%的增速相比,中国的咖啡消费正在以每年15%的超高速度增长,预计2025年的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可以达到1万亿元水平。
相关统计数据更是指出,在具有咖啡消费行为的人中,超六成消费者每周会饮用3杯及以上咖啡。
并非空谈,瑞幸咖啡便是踩准新消费转型的风口,在经历“上市造假”风波之后,目前已经开出超5000家门店,规模数量超越星巴克冠绝咖啡赛道。
实际上,从星巴克入华以来,国人对咖啡饮品的认知不断升级,一线及二线城市内不断增长的咖啡馆,咖啡消费人群被轮番进行市场教育;尤其在这一趋势下,所谓年轻的新中产阶层快速崛起,他们对咖啡饮品的需求仍未被满足。
而在下沉市场,对咖啡消费的需求基本还处于空白地带;有研究显示,在国内三线以下的城市,精品咖啡馆的占比不足1%。
而在产品本身,即使国内咖啡赛道多品牌并进,但咖啡品类与产地的认知度,能否像茶叶一样,在国内做到更加细分?
显然,这需要时间。有知乎用户表示,咖啡的饮用反映一个人年龄的变化,年轻人爱喝生椰拿铁,口感偏甜;中年人喜欢手冲咖啡,口感更偏酸。
可以发现,由于国内用户对咖啡饮品的需求激增,VC开始押注咖啡赛道,资本热捧之下,更多的品牌入局咖啡行业;但市场是否能够接受这么多“疯狂”开店的咖啡馆?
比如,上海一座城市就拥有接近7000家咖啡门店时,新咖啡的供需是否已经不再平衡?
琳琅满目的咖啡店,也让消费者难以明显区别各个品牌的差距,门店客流也因此被简单分化;而在下沉市场,新咖啡企业建立品牌价值的道路则要更为漫长。
日常消费咖啡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广泛,但按照市场规律,咖啡市场势必会在越来越精准的供给与需求中平衡,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今火热的咖啡赛道,不见得都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现实是,势必会迎来一波淘汰潮。
更关键的,目前头部的咖啡门店,能否构建自己的产品核心竞争力?更为关键的是,能否快速建立起差异化的品牌?
品牌之争
一家优秀的咖啡品牌,势必要从一款好产品做起。
消费产品不同于互联网产品,尤其是水饮、咖啡等这类消费大单品,壁垒与门槛并不算高。
以工业化的现磨咖啡产品为例,无论选用阿拉卡比咖啡豆亦或罗布斯塔咖啡豆;无论通过手冲亦或虹吸壶萃取,咖啡师只需制作出一杯Espresso(黑咖啡),再在其中添加奶制品、可可等,便可以迅速分化出不同种类的咖啡。
黑咖啡的使用原理类似于中国白酒的“基酒”,背后是各品牌选用不同产区的咖啡豆,而在萃取黑咖啡、添加辅料等流程上已经高度标准化,即使是在遴选咖啡豆产区上,全球主要产区也相对固定。
因此,为决出产品的差异化定位,品牌方只得不断迭代新品。
北京的“四分之一”咖啡创始人张艳就曾表示:在中国市场,没有哪个品类和咖啡一样,升级速度“疯”得让业内人跟不上节奏。“本来以季为节点来推出一些特调产品,现在每个月都在思索新品。”
就在2020年,瑞幸咖啡推出了77款新品,而截至到2021年上半年,瑞幸则一口气推出了50多款新品。
品牌持续推新,意味着消费者的选择更多,这也符合目前大消费赛道充分竞争的态势,但对品牌而言,产品不断上新反而会导致品牌趋于同质化,乃至于陷入高度“内卷化”竞争。
类似于在新茶饮赛道,各品牌的产品迭代极快,竞争趋于白热化。而为了防止产品趋同,头部茶饮品牌不得不去挖掘油柑、黄皮等产量不稳定的水果作为原料。
显然,对咖啡或新茶饮赛道而言,产品迭代的“内卷化”不是长久之计。
供应链很关键。而这是一场长期战争,它涉及到选择稳定的咖啡豆产区,压缩咖啡豆的产销流通环节,以及提高咖啡豆烘焙、萃取等各流程的效率。
当然,在供应链打造上,国潮咖啡品牌也都迈出了自己的一步:2021年,瑞幸就在福建新建了占地4.5万平方米的烘焙基地,咖啡豆年产能可达1.5万吨;新咖啡品牌“隅田川”则在国内投资建设了年产量达13亿包的咖啡工厂……
但相比于在全球八大咖啡豆核心产区均设有种植支持中心的星巴克,国潮咖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竞争对手并不仅仅只有“新国潮”品牌,在供应链建设上,电商巨头也加入到这场咖啡战争中,如拼多多直接联合平台商家,在云南当地采购了大量贫困户的咖啡豆;盒马开出的首家独立咖啡品牌店,选址也放在了云南昆明。
相比于咖啡零售企业,电商在咖啡豆的供应链改造上能提供更大助力;但作为咖啡新消费企业,以优势产品和供应链为基础,更应该强化自身独特的品牌价值。
真正优质“品牌”的稀缺,已然是国内新消费行业目前最大的短板。
以Manner为例,当星巴克一杯咖啡的客单价能达到30元以上时,Manner咖啡一杯只有15-20元,抓住了“平价咖啡”这一相对清晰的品牌定位。
不过,当一众新消费品牌都在降低单品价格时,Manner的性价比定位也并不出挑,国内目前真正能立住“平价”品牌定位的咖啡企业,或许仅有瑞幸一家。
显然,即使有优秀的产品,在社交媒体及线下零售渠道上做了充分触达营销,新消费的品牌建设之路只能说刚刚开始。
以新茶饮赛道为例,里斯战略定位咨询中国合伙人肖瑶说:“奈雪的茶、喜茶、乐乐茶这些品牌还没有建立真正差异化的优势,虽然每一家都认为有更偏好的消费者,但实际上,品牌之间的可替代性非常强。”
简而言之,新技术背景下,品牌建设并不能以“一时网红”而论,而是必须遵循品牌建设的漫长规律,用时间与品质淬炼出优秀的消费者认同。
甚至,建立品牌心智都还只是第一步,强价值定位的品牌最终还是要落脚在销售提升上,而在新消费产品极易同质化的环境下,企业也要在产品与场景、生活方式的结合上,找到突破口。
显然,貌似热闹的咖啡新国潮赛道之下,挑战依然严峻。而这也意味着,许多投资人随着所投企业的热闹过后,将颗粒无收。
注:文/雷向波,文章来源:IT老友记,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