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朋友圈不少货代都在发布降价通知,不论是空运还是海运,价格从年前开始就一路下跌,空运低至20+元/KG,海运低至1开头。
甚至有卖家在知无不言发帖表示,空运竟然能跌破18元/KG的单价。
“2021年和2022年真的是神奇的2年,21年空运贵到天价,没有想到现在2022年初,空运跌破18的单价,简直堪比海运的价格了。”
对此,不少货代在评论处表示,空运的普遍价格还是在20+元/KG,低至18元/KG的还是少数,需要谨防空运转盐田船。但是对比此前70-90元/KG的高价,此时的空派价格可谓是大跳水。
舱位供大于求,货代集体降价
为什么最近空运和海运都持续降价?从年前开始就一直有类似消息,直到目前价格已经跌到冰点。有不少卖家都发出疑问,这其中是否会有猫腻?
从货代给出的回复来看,大多数都表示是因为近期供给大于需求造成的价格下降,大多数货代都发愁没有货发。
“二月份的空运价格低位,主要是受出货影响,出货量少,板位缺货,货代公司亏本也要保舱位的。”
“其实根本原因就是年后工厂没有全面复工,市场整体缺货,板位都是固定的,为了少亏一点自然降价收货。等到三月供应链恢复正常,就会慢慢回升。加上上半年本来也是淡季,货量更少,价格下来是正常现象,理性看待。”
因此,在整个市场环境影响下,所有货代集体都在下调运费价格,按逻辑来看,这其中应该没有什么猫腻。但是,卖家在寻找货代时,依然要谨慎选择,要从公司实力、货代服务以及专业度等多方面衡量,不要仅凭价格去做选择。
卖家发货需统筹,避免后期清货
当了解了此次运费下降的具体原因后,不少卖家都在哭诉自己好多货都在之前就发出去了,太亏了。
“年前空运72-90RMB/KG,真是苍老天了,现在货堆成山,难搞哦。”
“我还真是年前天价空运过去的,还卖不动,现在年后的空运价格才20多,血亏!”
也有卖家表示,趁着现在价格低,要赶紧发货。
“发货发货发货,管他ups提取配送的慢不慢。”
“大量出货,第一是价格低了可以做后面节假日的预备,第二也是为了测款,物流价格低测款是比较划算的。工厂现在货慢慢出来,价格就要回升了。”
然而,这其中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如上述发帖求助的卖家所说:公司看到当前运费价格低,就开始匆忙拿新品,“匆忙的意思就是不用一个月,半个月的时间来看产品,今天看了,还可以直接下单拿大货,请问你们公司有这么情况吗?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大概一个月之后,大家新款会不会开始各种清货?”
如果卖家因为运费下调而盲目出新品,上大量产品,就可能要小心后期可能会造成货物堆积的情况,到时候又要辛苦清货。但是换个角度,卖家可以发少量货测新款,确实有流量有单量,再决定是否大量发货,这样的操作会比较保险,毕竟现在物流成本比较低,试错空间比较大。
受俄乌战争影响,运费3月份将大幅上涨
在这两年物流拥堵等问题一直没解决的情况下,低价运费只是暂时的。随着工厂慢慢都恢复了生产之后,卖家的货物准备完成,出货的需求增加,价格就可能会渐渐回升。
除此之外,近段时间因为俄乌战争爆发,在海运和空运上也间接影响到国内航班。
首先
乌克兰多年来都是亚洲通往欧洲的门户。战争爆发后,交战区交通管制、车辆核查、物流停运,东欧的这条交通大动脉,将被直接切断。
根据国外媒体报道,全球每月有700多艘散货船前往俄罗斯和乌克兰港口运送货物,俄乌战争爆发将破坏黑海地区的贸易,船司也将承担高风险和高运费。
其次
根据美联社报道,加拿大、欧盟将对俄罗斯关闭领空,部分欧洲航司(汉莎、法航、荷航)已经表示将暂停往来俄罗斯空域的航班至“另有通知为止”。这也将对国内的航班造成影响。
目前,芬兰航空官网已发布通知,将取消2月27日、3月6日往返于上海,首尔,东京,大阪和俄罗斯航班。
法国航空官网通知,将暂停运营往返于中国,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的航班。
汉莎航空已经宣布将取消未来一周所有途经俄罗斯领空的航班。对于中德之间的航班,据数据统计,汉莎集团承运的赴华航班均被熔断,故“暂无航班受影响”。但是中国赴德的汉莎航班预计会受影响。
包括美国UPS在内的一些快递公司也调整了自身的运输路线,以避免自身的配送效率受到战争影响。
因此,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预计3月份海运和空运的价格都将迎来上涨。今日已有货代发消息称,空运可能出现大幅涨价,卖家近期若有出货需求,应尽快安排。
目前全球集装箱供应链混乱的状态仍在持续,数字货运代理公司Flexport的全球海运业务副总裁Nerijus Poskus曾表示:“托运人必须要做好整个2022年可能将是另外一个拥堵和运费高峰时期的准备。”“进口商也应该做好准备,2022年的即期运价将仍然保持在高位。”
因此,运费降价只是短暂的,稳定高价可能会是常态,再加上俄乌突发战争,使得运费上涨提前来临,这也提醒跨境卖家们,要时常关注物流信息,及时抓住每次短暂的降价时机发货,尽可能为自己减少物流成本。
注:文/海犀网,文章来源:海犀网,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