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冻品行业下一个星辰大海

刚过去的虎年春节,预制菜火得一塌糊涂。从央视新闻到各类公众号都在谈论,并曝出了一连串惊人的增长数字。

比如,春节期间,预制菜在淘宝销量同增100%,在京东生鲜同增超100%,在盒马同增345%,在叮咚买菜同增400%……

一片火爆喧嚣中,预制菜大有全面爆发之势。

不仅媒体热“炒”预制菜,嗅觉敏锐的资本也“宠”上了它。2020年以来,产业资本向预制菜赛道投了几十个亿的真金白银,仅2021年的融资就多达48轮!

资本和媒体的推波助澜,预制菜强势跃入大众视野

实际上,预制菜并非一个刚爆发的新品类。预制菜起源于美国,成熟于日本,中国虽起步较晚,但也已蓄势发展多年。

整体上看,我国预制菜行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14年之前,特点是“存在感弱”。消费者对预制菜认知度不高,发展缓慢,不温不火。

第二阶段——2014-2020年,标志是“B端餐饮爆发”。2014年外卖出现,餐饮业对效率的追求倒逼其短制作时间,预制菜行业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市场集中在B端餐饮,占比80%。

第三阶段——2020年至今,预制菜“从toB开始向toC延展”。2020年疫情突如其来,宅经济、到家消费爆发,使得预制菜从toB端开始扩展至toC,消费者认知度显著提升。

广义的预制菜,指的是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经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

照此概念,传统的速冻食品应该都囊括其中。只不过,最近这次被风“吹”起来的预制菜,特指半成品菜,是在工厂搭配好、甚至做好的菜品经冷冻或真空包装保存,消费者只需简单加热或烹饪即可食用。

具体来说,就是制作较为复杂的中式预制菜肴,比如红烧马蹄狮子头、佛跳墙、香焖花生猪手、红烧牛腩、麻辣小龙虾、剁椒鱼头等。

传统的速冻包子、饺子、火锅料等速冻食品,并不涵盖其中。这是一个饺子、汤圆、面点、丸子等常规速冻品类之外的新市场,也是速冻食品行业正在奔赴的下一个星辰大海。

一位冻品行业资深人士曾总结,“原来农业产业化鼓励发展食品加工(如速冻食品),而农产品食品化到了一定程度以后一定搞菜品化,只有菜品化才更能切进消费端,这是个必然的趋势。”

食品工业发展最快的子赛道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3459亿元,预计2023年中国预制菜规模约为5156亿元。另外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报告,未来6~7年我国预制菜市场或将超万亿元规模。长期来看,我国预制菜市场有望实现3万亿元以上规模。

再来看速冻食品行业,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2年我国已有的速冻食品市场规模或将突破1900亿元,远不及预制菜“盘子”大。

从增长速度角度看,国海证券认为,预制菜是近五年食品加工行业中发展最快的子行业之一,预计未来五年行业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

很显然,预制菜VS速冻食品,虽有部分产品重叠,但预制菜是个比速冻食品行业起步晚,却发展更快的优质赛道

正因为如此,最近几年安井食品、三全食品、海欣食品、惠发食品等速冻食品企业均已入局预制菜品类,并逐年加大投入。

在日本市场,预制菜行业CR5达64.04%,头部企业日冷,市占率达到18.7%;但在中国,行业CR5的市占率合计仅占到约14%,而且截至目前,尚未出现市占率超10%的“预制菜”企业。

未来,我国预制菜赛道还有辽阔的扩张空间。

六大门派激战预制菜江湖

除了速冻食品企业,还有大批专业预制菜企业、餐饮企业、新零售企业加入战局。

按出身,这些玩家可以被分为“六大门派”。

①专业预制菜公司——味知香(C端为主B端为辅)、千味央厨(专注B端)、海底捞下属“蜀海供应链”等。

优势:聚焦某个菜系,产品打造上更贴近消费者需求,在某个区域或领域拥有较密集的经销商渠道网络。

②上游农牧水产企业——得利斯、双汇食品、国联水产、正大等。

优势:拥有上游原材料优势以及成本优势,且深加工产品通常盈利水平高于原粗加工产品,这类企业逐步沿原有供应链向下游延伸,生产调理制品以及料理包类产品。

此外,这类企业对于原材料的特性更为了解,自动化规模生产能力以及研发能力较强。同时,有许多以出口起家的企业对于品控的把关较严格,有工业化生产基础。

③速冻食品企业——安井食品、三全、思念、惠发等。

优势:基本以标准化产品为主,产品打造路径清晰。因此这类企业擅长打造标准品,且都拥有遍布全国的多家生产基地,具备规模化优势,渠道分销能力强。

同时主营产品速冻食品对冷链物流要求也很高,因此物流辐射能力和渠道覆盖能力也强于其他类型企业。

④餐饮类企业——海底捞的“开饭了”、西贝的贾国龙功夫菜、王家渡食品等。

优势:可以充分发挥线下门店品牌优势,产品上重点为自家招牌菜或者在家难做的硬菜,产品还原度较好。

⑤零售类参与者——盒马“盒马工坊”、美团买菜“象大厨”、钱大妈“大厨菜”、永辉旗下“彩食鲜”等。

优势: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积淀的消费大数据更有利于洞察消费者喜好,进行精准销售;其铺设的前置仓等也为预制菜打下了较好的物流基础。

⑥创业企业——珍味小梅园、寻味狮、望家欢、叮叮鲜食、三餐有料等。

优势:受到产业资本密切关注,多个品牌获融资,现金流充裕;直接面向C消费者,有利于打造品牌。

一位消费领域投资人表示,在六大门派里,更看好专业预制菜公司、速冻企业、零售类公司。因为这三类企业,至少在菜品研发能力、冷链物流能力、品牌知名度三个关键维度上,有一项或多项占优势。

事实确实如此,从目前的预制菜企业市占率上看,前三名为厦门绿进(2.4%)、安井食品(1.9%)和味知香(1.8%)。其中绿进和味知香属于专业预制菜企业,安井食品则是速冻龙头企业。

冻品企业能否杀出重围?

当前预制菜产品中,虽有冷藏品,但更多的是速冻产品。在“六大门派”里,若论做大做强一个速冻品类的能力,速冻企业各方面的能力和条件当仁不让。

首先看打造品牌的能力。

随着预制菜消费频次上升,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味、营养要求更?,更倾向于品牌知名度更?的产品。而安井、三全、思念等速冻巨头,作为全国知名品牌,天然拥有强大的品牌力。

其次看销售渠道能力

预制菜通过直销+中间渠道售卖,同时预制菜要求冷链运输和低温保存,对销售?络的要求较?。

考虑到目前头部速冻食品企业已铺好全国销售网络,将预制菜加进原有销售渠道,并迅速铺下去,基本毫无阻力,还是个开启公司第二增长曲线的好机会。

再看上游供应链能力

未来,随着法律法规、监管政策和?品安全标准体系?趋完善,半成品菜产品质量标准必定会进?步提?,作坊式?产模式会被逐步淘汰。未来市场对预制菜的质量、?味和成本控制要求更?,企业需搭建扎实的原材料采购、?产和研发能?。

而规模化采购、工业化标准化生产,以及强大的研发能力、投入,在速冻食品头部企业都已是“标配”。

最后看快速实现规模化能力

预制菜在?材采购和物流配送??规模化效应明显,尤其对于to C玩家,单笔订单量?,冷链成本?,快速起量能够获得竞争优势。

当前安井、三全都已在全国建设多个生产基地,通过销地产模式,可将任何产品以最短时间卖到全中国,若适销对路,自然能迅速起销量。

目前在速冻食品行业,预制菜品类体量最大的企业,应属安井食品。截止到2021年前三季度,预制菜的收入已经达到9.18亿,营收占比15%。

安井食品是速冻食品行业中,最早着手布局预制菜品类的一批企业,也是第一个把预制菜(即菜肴制品)单独列入财务报表的上市企业(自2018年起),菜肴制品在安井产品结构中的占比逐年增大。

据消息人士透露,为了加快发展,安井还把“冻品先生”独立运营,并给运营团队设置了30%的股权激励政策,设立的考核目标是2023年营收达到1.98亿元,净利润达不低于1000万元。

2021年11月起,安井改变预制菜推广模式,由原来的 “冻品先生”连锁门店及经销商资源推广,调整为以冰柜方式向农贸市场现有终端投放“快手菜”产品,并聘请奥运冠军苏炳添为宣传大使,营造专属购买氛围。

2月23日,安井旗下冻品先生传来捷报,8天时间(2月16日-23日),酸菜鱼预制菜销售20000+包。

产能规划上,2021年底,安井57亿定增落地,其中新建菜肴制品的产能高达10.5万吨,加码预制菜的意图非常明显。

在大手笔的激励政策、强大资金和渠道支持之下,安井食品的预制菜品类目前仍处于渗透率初期,未来仍可能加速成长。

对于速冻食品企业来说,切入预制菜赛道,在各个方面都有着先天优势。未来能否拔得头筹,值得期待。

注:文/头条君,文章来源:冻品头条,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关键词: 六大门派混战万亿预制菜市场 谁会是最后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