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概念火了之后,这个赛道的筛选率大概是1%-2%,100家能投到一两家公司就很好了。”

“一个100分的人加一群50分的人,不如一群90分的人一起创业成功概率高。”

“巨头是元宇宙创业公司面临的最大变数。”

元宇宙大火,「蓝洞商业」和GGV纪源资本执行董事罗超聊了聊元宇宙投资的话题,在他看来,元宇宙依然遥远,跟载人登陆火星一样困难,要彻底实现至少是数十年后的事情。

没有谁能准确预言元宇宙的发展形态,但这并不妨碍先找到这一行业的投资基础,那就是科技,投资押注。然后探索这个方向的技术路径及其落地点,最后才是“看到技术驱动带来足够品质差异的东西”。

过去两年,GGV并没有以“元宇宙”为赛道,而是瞄准了“娱乐科技”的赛道,围绕技术路径,押注了十多家创业公司。诸如Cocos游戏引擎,游戏内容和引擎开发商不鸣科技,娱乐智能AI启元世界,虚拟制作公司随幻科技,次世代社交引擎BUD,图形算法平台太极图形,虚拟人Gemsouls等。

相比“元宇宙”,罗超更认同马化腾提出的“全真互联网”这个翻译。最近,全球化元宇宙社交平台BUD引发关注,其支持用户零门槛创作3D交互内容,致力于用户虚拟社交,上线一个月0成本投放,做到了苹果社交榜的前3名,在海外拥有数千万用户。

早在BUD上线之前,罗超就被BUD团队的热情、技术和美学结合的能力所吸引,但让他下决心投资的,是其三岁女儿无意中看到BUD时的一句夸赞:这个小女生真可爱。

投资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元宇宙和娱乐科技的未来同样是一个技术和美学交织的共同体。

以下是「蓝洞商业」与GGV纪源资本执行董事罗超的对话摘要:

1

需等待关键拐点

蓝洞商业:你从什么时候开始看元宇宙这个赛道?

罗超:2019年年底我们内部立项看娱乐科技,并没有用metaverse(元宇宙)这个词。此前,娱乐科技领域我们投的不多,但此后的两年间,我们在这个板块已经布局了十多家公司。

蓝洞商业:不投则已,出手就会很快。

罗超:一方面,在判断偏早期项目是否有价值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愿景是让数字生活变得更美好。数字生活正不断提高它的渗透率,尤其疫情之后,实体生活往数字化生活上迁移越发明显。

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顾虑,我们怎么让数字生活变得更美好?娱乐科技本质就是让人的线上生活,包括社交、游戏、工作等等体验,变得更丰富更美好,甚至超越线下体验。

另外一方面,是看到了技术驱动的大趋势,前端和后端技术不断成熟。前端技术,比如物理仿真、图形渲染、多模型交互等;后端,比如包括云架构、服务器引擎、高性能数据库,将在更广泛的领域产生价值。

幸运的是,我们投委会在这个领域有了共识之后,社交平台Roblox、游戏引擎Unity Software等公司上市,元宇宙这个概念开始进入大家的视野,也吸引了更广泛的资本圈,而我们投的一些公司也成长很快,进步显著。

蓝洞商业:娱乐科技行业的公司有的偏技术,有的做内容,你们如何按领域进行划分?

罗超:如果用一棵树做比喻,我们投资的最底层是代码层,核心是底层的技术引擎、云和服务器的技术架构;中间层则是操作系统、编辑器、工具,类似BUD他们做的一部分事情,也就是工具底层的部分;再往上则是应用层,包括一些游戏和社交应用。尤其是最下面的操作系统和应用层这两层,是我们投资最多的。

蓝洞商业:你们更偏向底层与技术?

罗超:整个娱乐科技还属于早期阶段,还需要等待一些关键拐点。

2021年,消费级VR头显的全球销量预计大约为1250万台,我觉得活跃设备达到5000万台甚至上亿,将会是一个真正的变革,平台会产生更多新的应用。

所以,今天我们在应用层比较慎重,起伏比较大,而技术层可以看到实实在在的积累,可以大胆出手。当然,这不代表应用层没有价值,而是要选择对的时间进入,一旦技术软件和宏观设备整体都达到80分的状态,那就会百花齐放了。

2

创业团队最怕崩

蓝洞商业:元宇宙火了,很多项目开始打元宇宙概念,投资是否有了更多选择?

罗超:我们还是不断跟创业团队聊,光看BP(商业计划书)是不行的,这个赛道的筛选率在1%—2%,100家里能投一两个就不错了。我的投资理念,一是与创业者共情的使命感,二是勤奋,也就是要多跑多见多聊。

蓝洞商业:你们更看重创业团队哪些特质?

罗超:我们看重的第一位是技术路径,这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也就是创业公司的技术价值和产品积累。因为元宇宙是一个长线的事情,要实现那种极致体验、无缝对接、层次丰富、没有延迟障碍的理想状态,我个人觉得起码要20年,甚至可能更久。

第二位的是团队,这里面包括初心和互补。初心就是在娱乐科技相关领域,持续做了很长时间,而团队的互补就是团队成员的化学反应。我不是特别相信,一个100分的技术大咖带着一群50分的人,这不如几个80分、90分的人一起干,后者的创业成功率高很多。

我见团队、做高管访谈的时候,会特别关注这几点。每个人都会单独聊,看他们的想法是否一致。创业团队最怕崩,在不相关的领域左右横跳,这是一种崩;而另外一种崩,就是团队之间发生矛盾。

蓝洞商业:具体到BUD,你是怎么判断团队的?

罗超:BUD本质上降低了创作门槛,让更多用户加入去构建更丰富的内容,让人的虚拟生活变得更美好。某种程度上,创作者平台BUD对标Roblox,但品质更高,人群定位不同。而底层引擎Cocos对标的是Unity Software。

跟BUD团队聊,我记得问了他们一个问题,如果只剩下30万美金的时候,你们会用来做什么?他们回答说,肯定不是用来获客,而是继续做基础设施,优化产品。这跟我的价值观是一致的。

BUD的创始团队很优秀,Risa和Xiao两位创始人有丰富的海外经历,之前在Snap工作,既懂技术又懂社交,而且做的又是全球化的事情,优势很明显。

蓝洞商业:你之前说会被创业团队热情、技术和美学结合的能力所吸引,美学是很抽象的,怎么理解?

罗超:以投资BUD为例来讲吧,最早我也是犹豫的。纠结的点在于,投的是不是有点太早?团队能不能做出来?我倾向于投,但没有百分之百笃定。

直到有一天晚上,我打开BUD,当时产品还比较粗糙,我三岁多的女儿在旁边。她凑过来看我在BUD里捏虚拟人,开碰碰车对撞,她说,这个小女生真可爱。

我就打开另外一个产品,问她,这个可爱吗?她说不喜欢。又打开另外一个,她还是不喜欢。就那一个瞬间,我做出了决定。

听起来这个投资决策是基于我女儿对产品的喜欢,但其实那是让我下定决心的“最后一棵稻草”。回头看,BUD主打女性市场,无论亚洲还是欧美,他们需要各种各样高阶的审美。

假设产品和技术积累都是同样的水平,那最后是审美胜出了。其实,你让我一个直男去看,反而看不出来,三岁的小女孩看得更直观,这可能就是美学不可解释的部分。

3

巨头是最大变数

蓝洞商业:元宇宙这样的娱乐科技赛道上,字节、腾讯等大厂纷纷下场,不管是投资还是主导项目,他们是否与创业公司、投资机构都构成了一种竞争关系?

罗超:在娱乐科技很多子赛道领域,有的大厂已经在内部有不少团队开始立项。巨头是创业公司面临的最大变数,既然巨头下场这件事是确定的,那就直面竞争。

蓝洞商业:具体到虚拟人这个细分领域,有虚拟偶像洛天依和后来兴起的各种虚拟人,是否还有很大空间?

罗超:长期看,虚拟人是有价值的,其商业价值已经得到了证明。其核心,并不在于画风是二次元,还是超写实等等流派的区别,而是需要给虚拟人加入多大的智慧,也就是虚拟人背后的AI力量。

虚拟人还处在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前夕。我们先后投了虚拟人交互,虚拟人驱动引擎,虚拟健身社交等细分赛道,都是和虚拟人息息相关。

蓝洞商业:如果投虚拟人,你们的标准是什么?

罗超:虚拟人是未来虚拟社交空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想象的空间也很大,而我今天评判的标准也很简单,就是技术。

今天不少虚拟人还是通用的游戏引擎做出来的,难点在于后期的人工,一个优秀的虚拟人背后有大量的人工,要去优化表情动作,甚至光,逐帧修饰。

我们看过一些虚拟人团队,其领先是因为投入的人力多,而不是技术上的差异。所以,我们就再等等,希望能看到技术驱动带来足够品质差异的东西。

蓝洞商业:虚拟人是用户们最先感受到的,包括TeamCode这样的协作开发平台也是元宇宙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罗超:相比“元宇宙”,我更认同“全真互联网”这个翻译,由马化腾总提出。原因在于,他看穿了那不是一个宇宙,本质上是一个互联网,比今天二维的互联网更沉浸、更全真而已。

按照全真互联网这个解法,所有东西都是代码,不论做什么,基础设施的底层“砖头”都是代码。

这里涉及到远程协作开发,涉及到大量微服务的零部署测试,这些都是TeamCode在做的事情。还有另外一家创业公司是服务开发者的开源社区思码逸Merico,全真互联网这里面的“砖头”质量如何,“砖头”垒的好不好,都要靠AI工具去审核代码,就像盖房子要监理是一样的。

这也是我们看待全真互联网的方法,先瞄准底层和中间层。

蓝洞商业:从投资的角度看,元宇宙是否已经泡沫化?

罗超:任何热点概念都会面临可能会“过热”这个问题。我收到过一些有趣的BP。比如有一个人,在过去五年间,干过O2O、区块链、元宇宙,最近在做碳中和项目,所有的事情只干一年。

一个行业总会有震荡周期,会出现上行曲线和下行曲线。下行的时候,很多机会主义者就去干别的了,不是说他不对,而是他累积的不够,大量这种人就会被筛出去。

就像我们投资很多企业的时候,当时热点概念还没有起来,是一个好时间点。当到了今天这个时间点,再往下一个阶段走,我们也需要修炼耐心,因为我们对这个事情是有预期的。

注:文/赵卫卫 郭朝飞,文章来源:蓝洞商业,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关键词: 元宇宙的科技创新 不亚于人类登陆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