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不情不愿的结束了,一年一度的城市大迁徙又开启了。

不论你是恋恋不舍离开家乡返回了工作所在地,还是整装待发决心去一个全新的城市展开新生活,是时候聊聊这个话题了:

你所在的城市,是你的理想之城吗?

对于一座城市,年轻人总有着一种矛盾的情感。有人渴望一线城市的机会与薪资,却被高昂的物价和房价卡得进退两难;有人喜欢网红城市的美食与烟火气,也因缺少就业机会只能旅游时再看……

而围绕着城市的排行榜就像一场场游戏争霸,时不时就会出现点“新玩法”吸引着年轻人的目光:“最受欢迎城市排名”“最干净城市排行榜”“中国100强城市排名”“全球最贵城市排行榜”……

在一众城市排行榜里,点击量最高,讨论度最广的总是GDP与房价,年轻人们向往榜首城市的GDP,但同时也对当地的房价望洋兴叹。

年轻人心目中的理想城市什么样?他们会因为什么原因离开一座城市?

虎年伊始,后浪研究所进行了一场关于理想城市的小调查,共有近400位朋友和我们分享了他们追求理想城市的感悟与看法,其中90后占比89.54%。

我们发现,84.64%的年轻人都动过离开当前居住城市的念头。

让一个人想要离开一座城的理由是什么呢?

不同性别也有着不同理由。

男生多因外界因素而“迁徙”,如放不下家人、爱人等情感羁绊,或是因失恋、失意等不如意而换座城市开启新篇章;

而女生则多会考虑自己,如追求新的工作发展机会与渴望换一种生活方式与节奏,也有18.10%的女生会因觉得自己难以融入一座城市而离开。

但他们真的这么做了吗?

很少。

超六成年轻人会权衡好成本与受益再决定是否离开,还有13.54%的年轻人会刻意压制住自己想要离开的念头,只有5.21%的年轻人会果断离开,说走就走。

哪座城市承载着最多年轻人的理想?

在不考虑经济状况的前提下,成都是最受年轻人欢迎的城市,上海以八票之差位居第二,之后是杭州、北京、重庆,排名前十的理想城市还有广州、南京、苏州、深圳与青岛。

不过还是那句老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认为自己真正居住在理想城市的年轻人不足三成,76.27%的年轻人现在居住的城市都不是他们的理想城市。

这其中,超一半人认为所在城市不理想的原因都是由于当地房价(物价)太高,买不起房。

我们发现年龄越小的年轻人,越会考虑定期换城市居住。

而阻碍年轻人“拥抱变化”的原因也因年龄不同尽显差异。

结果显示,越年轻越会因缺少经济支撑而“不敢”追求理想城市,而越成熟的越会因没有合适的发展机会、舍不得现在的成就地位,以及放不下身边的家人朋友而放弃换城市居住的念头。

换座城市生活真的有这么麻烦吗?

我们找到了4位3年内换了3座城市后,终于落脚到了理想城市的年轻人,她们和我们分享了换城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与在找到理想城市的过程中的失与得。

他们中,有人希望自己“多尝试”,在多个城市生活;有人会因为朋友和圈子,而选择居住的城市;有人因为工作的变动,意外找到了理想城市;也有人对于理想城市的追求是,离父母远一点……

以下是他们的自述。

“先看中一个城市,

再找对口的工作”

瓜瓜 女25岁 公关

昆明(4年)-嘉兴(2.5年)-杭州(1年)

我是四川人,从小生活在常州,因为爸妈是做生意的,经常各地跑,这让我对家庭或者故乡的情节并没有特别重,反而希望自己在各个城市都生活一下。

所以我不是工作定到哪再选城市,更多的是先看中一个城市,然后在这个地方找一些对口的工作。

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一座城市的生活气息,它吸引我的可以是美食可以是风景,或者市井风浓比较宜居 ,工作反而不是我的首要考虑因素。

我在昆明读的大学,这座城市很适合养老,我也很喜欢,但2019年毕业后,当时觉得还是需要有更好的平台与发展机会,就去了上海实习。

过了两周,实在不太适应那里的快节奏与高压,恰好公司有一个嘉兴的项目,过去后我觉得这里经济条件与发展空间都不错,就留了下来。

我在嘉兴从事乡村文旅的工作,住在相对偏的一个城郊乡村里,接触的都是当地村民,相处中和他们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纽带也越来越深。

当时项目里有合作过一对当地的夫妻,经常会在加班或者节假日给我们送一些好吃的,让我觉得很温暖。

在嘉兴呆了近两年半,去年3月,因为工作上的一些失意,我决定离开这个地方。因为不想离家太近,又找到了更合适自己的工作,所以就去了杭州。

刚来的时候特搞笑,因为之前住在小城镇,对消费的环境就有着一些认知的偏差。

当时我们公司团建约着去烧烤,在我印象里的烧烤就是大排档那种接地气的氛围,后来去了西湖银泰一家烧烤的店,一顿下来四个人花了1000左右,真的是和之前有巨大的落差,我确实适应了一段时间才融入到这种高端的环境里。

不过杭州比嘉兴要好的是,这里工作和生活是分开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杭州是理想的城市以及生活状态。

之前在嘉兴的时候,就是要电话随叫随到,周末也是在上班,作为运营还要去活动现场和场地处理突发状况。

比如当周末和朋友约好去哪玩,“啪”一个电话打来,我就要立马回去工作。感觉自己在生活上有一种失衡。

当然在外面漂泊久了,也有过想回家的念头。当时一个朋友邀请我去他家吃饭,走在路上就想家了,尤其是到了之后,看到家里的一桌子菜,一下就哭出来了。

但在外面这么多年,还是希望能有一定的积蓄,证明自己是能够在外面立足的。

我希望通过频繁换城市的过程找到自己真正喜欢且擅长的事情,并且能够维持体面生活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虽然我们平时聊天也会说,“在杭州工作的人,最终回家一分钱都带不回去”,但我一直奉行的理念就是,到了一定的时候,该有的都会有的。

没必要顶着买房买车的压力让自己生活得很压抑,现在的社会条件也不可能让你没地方住,没饭吃,只是买房住还是租房住的区别。

至于接下来想去怎样的城市生活,我有两个方向,如果遇到了合适的人想结婚,我想要稳定下来,在这座城市定居;

如果我对于家庭这方面没有迫切需求的话,下一次我想去北方试一下,因为从小都在南方生活,到了冬天真的很羡慕北方的暖气。

“一座城市里,

一定要有人和你分享快乐”

26岁 女 钱德勒冰冰棒 商务经理

米兰(1年)-博洛尼亚(1年)-佛罗伦萨(1.5年)

荒野求生里说过,‘Happiness is only real when shared’。

在一座城市里,一定要有人和你分享快乐、有钱生活下去,才会真的感到幸福。这就是我对理想城市的衡量标准。

2018年大学毕业后我爸妈让我读研,但国内考研太可怕了,我雅思成绩也还不错,就打算读一个一年的研究生。

之前我有在苏格兰交换的经历,但那时的我读的并不开心,没有趣味相投的朋友,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所以不太想去英国。恰好申到的米兰的学校还不错,就来米兰读了硕士。

我在豆瓣小组上认识了一个朋友,他们有一个米兰的华人圈子,我就和里面的人一起玩。

毕业后,我又不想立马回国,要不觉得钱白花,所以决定留在意大利,但在米兰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博洛尼亚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我就过去了。

这也算是一个神仙公司,老板是华裔,但完全不卷,下班后或者休假的时候没人联系你,还会给你放假去海边,完全不占用年假的时间,因为大家都默认“这个时候就该玩”。

不过给的钱少,我又不讲意大利语,跟公司想做意大利市场的整体方向不是很一致。而且博洛尼亚很小,你要散步、买东西就只有那几个地方,圈子也小,没什么新鲜的感觉了。

于是2020年的夏天,我换了一份在佛罗伦萨的工作。住在佛罗伦萨的一个朋友的家里的阁楼上,跟他的朋友也慢慢认识了,在海外仿佛有了完全融入的感觉。

作为一座旅游城市,佛罗伦萨有很多新鲜的东西。这里有一条河,从家走过去十几分钟,可以每天沿着河边散步,我很喜欢。这也是一座安静的城市,出了几条主街道就很有托斯卡纳的生活气氛(托斯卡纳是意大利的一个大区,托斯卡纳风格即地中海乡野风情)。

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的阿诺河旁的嬉皮士、酷老头与小情侣们,受访者供图

在这里呆了一年多,我学会了如何跟自己相处。因为上大学后我就没看过书了,但这里疫情比较严重,隔离的时候就开始看书,或者说更专注对文化素养的提升。

唯一遗憾的是自己还是不会意大利语,和别人交流只能用英语,或者一些基础的意大利语,每次在外面都要靠我对象翻译,不能直接沟通感觉就差点意思。

所以哪怕已经在这待了两三年了,也没有家的感觉,一是离爸妈远,二是身边的朋友也都回国了,我就没什么眷恋了,所以准备和对象一起回国工作。

虽然在意大利已经有了一些工作经验,想着是不是应该把工作往上升一升再回国,但是现在思乡的情绪大于一切,而且如果自己带着海外的这些经验去做一些相关业务的话,其实还是有优势。

已经在找国内的工作了,还没有决定好去哪儿,更多还是看重工作机会,应该会去一线城市。

如果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我就先回去陪爸妈,或者自己去大理、万宁这些城市生活一两个月放松一下,从工作情绪里面走出来。

“人归根结底都是一个个体”

yumi女25岁 人力资源

英国诺里奇(1年)-青岛(3个月)-南京(1.5年)

从小到大,我面临的地域变动都是比较频繁的。

我在东营长大,2010年到天津读高中,待到2018年大学毕业,去英国读了硕士。

小时候,因为父母的工作变动与对教育资源的考虑,我转了4次学,慢慢从一个内向的人,变得完全不害怕地域变动了。而且我爸经常出差,每当我放假他都带着我一起去,如果他有事就放我一个人出去玩,所以我也不害怕外出。

刚到英国的时候,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也很手足无措。生活体系完全没建起来,你也不知道比如医疗或者遇到某种需求应该去哪里解决,课业还紧张,再加上那时候是冬天,下午三点天就黑了,心情会很不好。

2019年9月,我硕士毕业回国,在青岛得到了一份大学老师的工作。入职后才发现,和我理想中的工作“大相径庭”,地理位置很偏,每天单程通勤就要一个多小时,大学老师要求读博士,但我确实是不想念了,干了三个多月我就辞职了。

我读的商科,想找个坐班的工作,我家(东营)就是在一个油田,带着“情怀”就投了几家石油化工行业的公司。

其实我当时的首选还是青岛,但面试没过,意外拿到了南京的offer。和家人商量了一下,一是感觉南京有一定发展空间,城市有人气儿,我爸也很喜欢,2020年7月,我就直接带着东西来了。

我不是那种会因为恋人、朋友等情感羁绊影响我自己决定的人。比如大学时,我决定去英国,但当时的男朋友想去美国,我也没有因为他的想法改变我的决定。

人归根结底都是一个个体,不管怎么有人陪你,终究是要一个人去解决一些事情的。身边没人的时候也不用去伤心,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家里布置的让自己想待下去,做一些手帐啊,养一些动植物啊,非常提升生活幸福感。

平时自己也要多出门多去转转,一般周末我都会找一天去见朋友或者压马路。

换城市的过程中,看着那些本来不熟悉的地方变得熟悉,感觉自己在很平和地融入这座城市,在慢慢扩大自己认识的这座城市的边界。

尤其是自己第一次出行到陌生的地方,虽然有疑问和不安,但是逐渐也有了有安全感,甚至还会找到一些很不起眼的美食小店,感觉掌握了一些本地人才知道的密码。

“你的所有终将是你自己,

朋友的话就‘有缘江湖再见’”

Willow女23岁 咨询

珠海(4年)-英国考文垂(1年)-上海(3个月)

我性格比较独立,独生女,又一直在外面求学,所以并不是那种偏向“群居”生活的人。

离开一座城市我可能会舍不得当地的朋友,但现在的社会挺浮躁的,朋友也就那样,可能因为我是比较利己,你的所有终将是你自己,朋友的话就“有缘江湖再见”。

2021年6月,我在考文垂读完了研究生,那时英国正在lockdown,经济非常萧条,根本找不到工作,所以我决定回国求职。

当时父母挺想让我留在老家进一个国企的,因为潮汕人比较传统,虽然我才24岁,但他们已经让我稳定下来想组建家庭的事了。

去年国庆我爸妈的朋友当了爷爷奶奶,他们也想,就和我说谁谁谁生了小孩,如果我生了小孩会给我炖汤,我就觉得很可怕,想离家远一点。

后来我去国企面试,面试官问我:“你的校训是什么?”我当时都懵了,第一反应是可能面试官啥都问不出来了。还说你不能纹身,不能染头发,我又纹身又染头发,他们觉得没有朝气蓬勃的味儿。

那一刻,我就知道,自己需要去的是一个偏自由偏开放的城市。一座城市首先追求自由,其次它要追赶得上发展,它才能给你机会。

我是读Marketing的,这一行在上海机会多一些,而且上海有人文气息,有文化积淀。最重要的是,上海离我家不是特别近,还没有我家那么热。

2021年6月,我去了上海的一家咨询公司,正式开启“沪漂”生活。

刚到上海的时候,可能从英国回来没多久,在语言上就花了一段时间去适应,因为之前说了一年英语,而且也习惯了用英文思考,确实得花一些时间去转变。其次就是微信、支付宝这些东西也要去适应几天,感觉自己很老土。

当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国内变化怎么这么大?

就只一年没来上海,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之前在加拿大读过夏令营,每隔一年都会去一次,就几乎没什么变化,英国更不用说了,十几年前去都和现在没什么大的区别。

但上海就是物价涨的飞快,钱一到手我都不知道怎么了,“呲溜”一下就没了,这也是我在这座城市的一部分负担吧。

而且上海的房租也很贵,我的工资处于一个刚刚好的状态,几乎每个月都是月光的,所以下一步我要换一份钱比较多的工作。

我不会特意去融入一座城市,因为平时工作压力大,上班特别累,所以我周末会睡一整天,然后再去健身。甚至上海的瑜伽课老师也有着我在汕头从未感受过的专业。

所以我觉得刚到一座城市的时候,没必要特别去一些很local的地方,自己慢慢适应这座城市,过好自己就行了。

注:文/杨小彤 巴芮,文章来源:后浪研究所,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关键词: 1年离开1座城 年轻人追求的不仅是&ldquo北上广深&rdquo 北上广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