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辆无人驾驶叉车组队跳起“舞蹈”,比人手还要灵敏的机械臂不知疲倦地抓取货物,一台台AGV托举托盘在场地来回移动,物流穿梭车在专用货架上像顽猴一样尽情穿梭,自动化立体仓库(AS/RS)做着让人眼花缭乱的货物存取演示……

尽管它们功能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在传统叉车、机械臂、货架等装备上加入了AI等技术,变成了一套智慧物流的设备。

这是10月26日~29日在上海举办的CeMAT ASIA 2021(国际物流技术与运输系统展览会)上的几个“普通”场景。

作为亚太地区的年度工业盛会,CeMAT ASIA正从过去以叉车占主角、传统物流设备商们的大集市,变成新兴科技公司大秀肌肉的竞技场。今年的展会上,已能明显感受到AGV、无人驾驶叉车和AS/RS等智慧物流设备开始成为主角——不仅这类设备的展台数量多、更炫酷,而且它们的人气也高于其他展台。

在这些物流设备中,AI的价值越来越大。过去人们印象里传统的叉车、货架乃至传送带,在加入AI能力后变成智能设备,会更灵活地组织和实施物流作业,更适应智能时代“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物流需求,这也被称之为“柔性物流”。

旷视高级副总裁、物流业务事业部机器人产品部负责人王宏玉称,从传统物流到柔性物流是趋势所在,而在柔性物流中,AI的作用会变得极其重要,因此旷视把物流作为AI落地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在物流的场景下,过去“软”的AI也跟各种硬件结合,变成一套套智能化设备。

在疫情催动的数字化转型大潮中,物流行业也正加速转变。透过这场年度盛会,我们一窥物流行业转型的新风向,并得到如下结论:

1.AI公司越来越成为CeMAT物流展上最重要的看点;

2.借助AI“软”的能力,物流也变得更加柔性,适应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需求;

3.AI在智慧物流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物流升级的刚需;

4.受制于商业落地成本,“无人仓”还没真正到来,柔性物流更适合当下的需求。

01

AI让物流变软

作为一家AI公司,旷视已经是第三次参加CeMAT ASIA物流展了。

2019年,旷视第一次携自主研发的智能机器人网络操作系统旷视河图(HETU)亮相CeMAT ASIA物流展上,彼时仓储物流自动化刚成为展会上的热门;此后,从AGV到智能堆垛机、无人驾驶叉车等智能设备逐渐推出,引领物流场景的变革。

今年,旷视将河图操作系统和过去推出的智能物流设备结合,在展会上推出其3A智慧物流解决方案(AS/RS+AMR+AI),包括AI视觉感知、AS/RS Miniload箱式存储、货到机器人拣选、AMR点到点搬运等内容。

在这一方案中,传统的AS/RS自动化物流系统,与新兴AMR柔性物流系统接口进行打通、集成;同时旷视用底层AI技术,将视觉感知和算法赋能到仓储物流,自动识别货品信息并进行分拣;而“旷视河图”则作为智慧物流操作系统对整体环节进行调度。

在现场,旷视相关负责人展示了AS/RS与自主移动机器人(AMR)的相互配合,可以实现货物从搬运到拣选,再到上架存取的全部自动化。

根据工作人员的介绍,该方案已在国药控股广州有限公司的广州物流中心落地实施。升级后的物流中心整体效率提升25%,作业完成时间提前2小时,未来五年将节约上千万元成本。

具体来看,AI技术正在让传统物流变得越来越“柔性”。

比如,过去的传统物流中,要让机器取一件货,一般只由一套设备完成,且设备运行的路径是唯一的,因此多台设备在轮流取货时只能串行(排队进行),不能错开并行,十分影响物流调配的效率。这种情况在电商中很常见。

比如,双十一这样的大型促销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退换货需求,这些货物不仅要完成物流退回,还要做归类、入库、上架、再匹配新顾客出库等后端处理,同时顾客对处理时间的要求却越来越短。这很容易导致快件在物流仓处理过程中出现“堵车”,甚至错配等情况,进而影响商品发货周期。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软”的方面下工夫。王宏玉在接受「甲子光年」采访时称,从产品角度来说,物流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从固定路径、到半固定路径、再到无路径导航的过程。实际上无路径导航更多依赖于SLAM算法,到视觉导航的时候就更依赖视觉了。整个AI、整个机器人的发展,尤其未来无路径导航的时候都离不开这些核心算法。

随着物流设备的不断智能化,算法软件在其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这与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逻辑是相似的。此前「甲子光年」在《自动驾驶的十年变局》中提到,在摩尔定律的支配下,汽车的硬件门槛将越来越低,与此同时软件的占比将越来越大,并有望在汽车总价值中超越硬件。

同样,在柔性物流里面AI的作用也会更大一些,“所以旷视盯着柔性物流这个方面在努力地深耕”,王宏玉称。

所谓柔性物流,通俗理解就是物流设备之间具备通信能力,取一件货时设备并不唯一、路径也可以实时更改、多路并行,因此能大大提升货物的处理效率,适应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物流需求。

这在解决了物流行业痛点的同时,也为AI落地找到了新的蓝海市场。在展会现场,除了旷视,其他的智慧物流企业都在将AI与物流硬件结合,并在宣传册中作为重点进行介绍。

02

物流让AI变硬

移动机器人是另外一个大看点。本次展会上亮相的移动机器人新品超过40款。

比如海康机器人推出新品货箱到人机器人CTU。方案由CTU联手梳齿型工作站ST6,实景演绎订单拆零拣选的创新应用场景,配合机械臂以及全新360°安全防护的移载机器人,实现一站式的无人化订单拣选及自动转运。

极智嘉的亮点是推出全新一站式“货到人”拣选解决方案PopPick,实现大、中、小件全品类一体化存拣,存储能力提升4倍,吞吐能力提升3倍等优势特点,并且成本仅为传统方案的50%,被极智嘉看好为“货到人”拣选的颠覆式解决方案。

斯坦德机器人在本次展会上发布了经典Oasis标准移动机器人底盘D系列产品Oasis 180D和Oasis 1200D,智能无人叉车Gulf-1500-CPD,以及首次对外展示的预研产品Zero 360。

兰剑智能则发布了其最新研发的物流机器人产品“空中穿梭机器人”。该机器人具有应用广、智慧高效、柔性智能、稳定安全等优势,可根据不同行业需求,采用不同货物载具,包括抓手载具,篮式载具,货叉式载具等,同时也可应用于汽车、轮胎、电子等多行业的产线物料搬运。

此外,梅卡曼德、福玻斯、Syrius炬星等也都推出了各自的智慧物流解决方案。无论是AGV、穿梭车还是AS/RS,这些方案或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越来越智能。AI已经成为这些硬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过去人们印象中的AI是软件,主要在安防等场景中应用。当AI与物流这个“硬”的场景结合后,AI也越来越“硬”。

总体看,这些物流机器人公司可分为两大类:物流AI企业和物流设备企业。物流AI企业的优势在于技术、智能化等方面。比如深耕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海康威视、旷视科技,已经积累了深厚的AI技术,其物流机器人产品在智能避障、智能识别、激光视觉融合技术等方面表现出色。

而一些深耕物流行业的设备企业,它们更擅长硬件能力,经过多年的行业积累,也先发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优势。但在软件智能化上,稍逊于AI企业。

随着物流仓库功能的变化,其对AI的需求就越强。最原始的物流仓只是存储功能,此后延伸到配送功能,再到末端的订单履行,现在又进入了微履行这个阶段。越往前端推进数据就越多,而海量数据的产生一定会需要AI的算法来实时向仓库作出反馈。

“未来,整个智慧物流赛道一定是与AI深度融合的,因为单体智能、群体智能与场景智能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旷视高级副总裁、物流业务事业部市场与战略中心负责人陆建萍对「甲子光年」表示。

此外,更现实的问题是,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传统仓储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人口紧缺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之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调查显示,当前物流人才成为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人才缺口达到600余万人。更有业内专家表示,未来5至10年,中国将处于物流人才需求的高峰期。与此同时,我国的电商市场规模增在增加,对快递物流的需求未来也将呈增长趋势。这倒逼着物流行业必须提升效率,通过AI完成升级变革。

过去,中国仓储自动化市场通过电商、快递等行业的快速崛起,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时期,设备商行业规模从2014年的400亿提升至2019年的857亿,年复合增速达到16.5%。随着AI、无人驾驶等技术在物流场景落地应用,这一增速有望进一步增加。

03

无人仓还未到来

2019年的物流展上,人机混场是展会的看点,彼时物流机器人还在学习如何跟人的交互配合。

但今年的物流展上,一些智慧物流企业把“无人化”作为亮点。

比如一家做智慧货架的物流设备商,声称通过对原有物流货架的改造,并加入新的AGV设备后,可以将过去需要8个工人操作的任务降至0人;另外一家做智慧叉车的企业也强调无人叉车与其他设备的配合,可实现仓库的无人化。

如果单看这一点,会以为物流仓库无人化的步伐正越来越近。

此前2018年,京东集团在上海建立全球首座全流程无人仓库“亚洲一号”,拉开无人物流仓的大幕。此后,国内外多家电商巨头纷纷建立无人仓,以解决货物或包裹分拣等问题。

但是当「甲子光年」与另一位做智慧仓储的负责人交谈后,他称尽管现有的技术确实能实现无人仓的概念,但“非常难”。

除了考虑设备的配合、灵敏度等问题外,让用户比较难接受的还是成本问题。“建立这种仓库,不仅要把设备全换掉,还要对场地进行较大的改造,需要巨大的投入成本,根本算不过账来。”对方表示。

旷视科技陆建萍也表示,现阶段追求无人仓库并不是最符合实际的目标,“它也分环境。比如制药厂,厂房、仓库内的味道很刺激,对工人不友好,或者冷库不适合人长期待,那么它的无人化一定是趋势。但在普通的厂房里,单纯追求无人化并非不是最核心的,二是要追求降本增效。”

她认为,在当下最明显的趋势是柔性物流,“柔性出来了,不代表原来那些刚性的它就不存在。因为它是一个批量改造的过程。”

而相比硬件,软件的改造、部署成本相对更低,这为AI软件企业在物流领域的落地带来的新机会。“柔性物流里,AI一定是核心,因为它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视觉感知,第二个就是路径的优化以及整个调度。”陆建萍表示。

从这个方向来说,普及化的无人仓仍需要较长时间。

根据GGII发布的《2020年中国智能仓储行业调研报告》,中国的物流成本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较大的降低空间,大部分行业在智能仓储方面的布局尚处于早期阶段,中国物流业的崛起将为仓储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需求,相较于当前的需求,未来智能仓储具有更大的市场空间。

尽管这场盛大的展览给了智慧物流企业一次秀肌肉的机会,但它们真正的大练兵则是即将到来的双十一。

注:文/刘景丰,文章来源:甲子光年(公众号ID:jazzyear),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关键词: 直击CeMAT 2021:物流变软 AI变硬 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