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半年时间,升级改造后的国控广州物流中心智能仓成功上线。
谈及该项目,无论是国控广州还是其合作伙伴旷视,不约而同提到了两个关键词:示范与挑战。
比如,国药控股广州有限公司(简称“国控广州”)物流中心总经理梁颖康在介绍这次改造方案时称:这是国药控股体系里,改造规模最大、应用技术最多、便利化最大的方案之一。对于项目的立项与落实,他用了“勇气”与“务实”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并表示:从结果上看,“对国控也好,对于行业也好,都是具有示范意义的项目。”
01
从自动化向智能化
资料显示,国药控股广州有限公司承担国药集团一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药一致”)分销运营总部职能,管理物流整体工作,具体运营由国药控股广东物流有限公司负责;后者在广州设有综合性医药物流中心(即“国控广州物流中心”),配送能力覆盖全省并辐射全国,是此次升级改造的主要对象。
虽然当下是升级改造的对象,但回顾历史,国控广州物流中心却堪称先进:其于2009年投入使用,当时已经应用了自动化立体库、堆垛机、分拣线,以及电子标签等等各方面的设备。
只是时代催促着它“再踏新路”。
从业务上看,该物流中心投用时库内人员编制约80人,当下库内人数不过110人。而当时国药控股广州公司的销售规模大约80亿元,而去年年底这一数字已经攀升至400亿元,与之对应物流订单量也已提升了5倍以上。根据国药一致规划,预计未来4年广州区域业务量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如此之大的需求,必然促使作业效率的提升。
事实上,从近两年作业情况看,在部分高峰时间段,该物流中心的出库效率已经受到了影响,主要表现为超出作业限值的拣货任务无法按时完成。
此外,政策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在倒逼物流环节做出改变,比如集采降低了行业毛利空间,物流环节也面临着降本压力;“两票制”导致订单碎片化,库内拆零作业随之增多,立体库在批量调拨方面自然有优势,但却难以支撑拆零作业,而作业人员的压力也随之增加。事实上,之前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大、人员流失、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就已存在。当然,除此之外,渠道的变化、溯源的要求等,也是包括国药在内的医药企业需要面对的时代变革。
在此背景下,再造物流作业流程,引入创新科技,实现产能升级和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成为了必然方向。而政策也在鼓励行业向这一方向发展。比如,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就曾提出“鼓励企业开展物流智能化改造,推广应用物流机器人、智能仓储、自动分拣等新型技术装备;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在日常实践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探索AI、AMR在仓储场景的应用。
不过,国控广州物流中心此次升级却有着独特之处,具体表现为:
日常作业不停工——据国药控股广州有限公司物流中心总经理梁颖康介绍,国控广州每年的销售额大约在400亿元左右,按工作日算,其广州物流中心每日出库量超过1个亿,若是停工其中损失可想而知。更为重要的是,医药牵涉到公众身体健康,无论是为商誉,还是社会责任,都不允许其日常作业受到影响。这也意味着,项目需要在不影响业务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对原有设备及系统进行改造,新增设备及系统也要与原有设备及系统进行对接,并进行仓储管理系统(WMS)等软件的更新换代。
此外,利用现有物流资源条件,改造成为最贴近目前需求的设施,是国控广州对此次升级改造设下的前提。国控广州物流中心具备一定的自动化基础,处于成本等因素考量,其更希望针对各个环节做技术更新,而不是“推倒重建”。这当然提升了项目难度,事实上,国控广州之前也进行了大半年的论证,业内经验丰富的企业也提供了一些方案,但大多影响日常作业,最终旷视提供了满足国药控股需求的方案,经过多方评估也确认了方案的可行性。
除了特殊性,和大多数项目一样,该项目同样也要考虑技术的前瞻性与实用性。为此,该项目除了新增AMR之外,还增加机械臂、托盘输送线、箱式输送线和五面扫描等设备,以致于改造难度高;另外,项目投用的视觉识别拆码垛机械臂,在医药企业应用也不多,可参考的先例很少。
不仅如此,该项目改造时间本身就相当紧凑——每天在短暂的非作业时间改造,并需在次日开工前复原。项目改造期间,广州又突现新冠疫情,国控广州物流中心既要抽调人员承担医疗物资保障任务,又要克服部分人员因配合疫情防控隔离导致的人员紧缺。各种因素交织,平添了日常作业的难度,考验着新技术的远程部署能力以及施工方的经验与方案。
就像梁颖康所指出的,“每个工序都按照小时算,拆要多少小时要多少人,现场怎么配合,什么时候到货,什么时候安装,什么时候调试,遇到问题什么时候复原,每个环节都卡得很紧,因此改造方案的设计得合理、科学,施工安排要有非常好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要靠我们的团队和技术服务商在运营上相互配合”,他感慨道,“想做成这样一个工作,真的非常非常不容易。”
02
改造后的成果
即使有以上种种挑战,在国控团队与技术服务方的通力合作下,项目依然实现了保质保量的落地。不仅如此,从工期上看,还比原先预计的提前了20天左右。改造升级后的智能物流中心,有哪些看点呢?
根据介绍,国控广州物流中心高唐仓与柯木塱仓在物理上为独立的两栋仓库,间隔距将近200米。但由于业务需要,两仓出入库作业层面存在交叉。为促进两仓的库区联通、作业融合,项目通过改造高唐收货输送线、建设架空连廊、搭建双层输送线、箱式提升机等改造,实现高唐仓与柯木塱仓协同运作。
通过对收货入库、出库发货等环节的整合,实现了柯木塱仓货物在高唐仓完成收货入库,两仓出库货物通过输送线汇流到高唐仓高速分拣口,进行分拨集货后在同一月台进行装车发货,这样既提高了库区作业效率,也避免在两个仓设置相同的出入库作业区域与作业环节。
在立体库区域,此次改造部署了3台机械臂,1台机械臂对应2个巷道,分拣、搬运、贴标、扫描等工作,全部通过机械臂与自动贴标机配合完成。由于具备具有视觉识别+智能控制功能,该机械臂面对成百上千种的复杂产品SKU,也能实现毫秒级的识别速度,单台拣选高达600箱/小时。
为提高操作效率,在高速分拣机前端,本次改造部署了五面视觉扫描系统,可对高速运行中的药品原箱进行自动扫描识别,读取前后左右顶五个面的所有条码,并经过有效的过滤,将药监码和物流码进行绑定,回传给WMS系统,同时将纸箱进行快速分拣。此次部署的系统识别精度也超过了99.99%。据介绍,该系统可推广应用到医药行业中,解决医药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的操作难题。
在柯木塱仓,通过旷视提供的智能搬运机器人、充电桩、工作站、单层托盘支架、多层货架以及仓储控制系统(WCS)等设备,实现了入库上架、拣选出库、盘点和理货等环节效率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区域还实现了机器人与机械臂的协作。
除此之外,各种智能升级举措也体现在各种细节之中,比如部署在包装站的探测设备。下方视频亦有物流指闻参访见闻及解读。
改造之后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从效率上看,仓库整体运作效率提升25%,随着业务量的持续增长,改造后全仓的出库效能水平可满足未来数年的业务增长需求。此外,物流中心储存密度提升15%,节约了仓库租赁成本。
从人员上看,技术设备替代人工操作,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物流运作的准确率和效率,也减轻了人员劳动强度,降低人员流失带来的运营风险。比如原来的货架箱拣区域,纯靠人工拣选,每人每天要走超3万步,现在依靠智能搬运机器人则可以轻松实现从入库到出库的全程货到人(GTP)自动化作业。在此背景下,不仅员工满意度提升,企业方的用工压力也得以降低,既可以放宽选人用人标准,也可以培养更多稳定且专业的人才。
在管理上,国控广州物流中心也有了新变化,比如整体平均作业时间相较以前可以提前2个小时完成,有了更多的时间做优化。管理层以前最关注的是管人,现在也要管技术。以前关注的是流程、操作、现场,现在会更关注技术的更新和应用。智能科技,让管理的颗粒度更小,运作更精细化。
03
结语
如果细细分析国控广州物流中心此次升级,依然可以发现很多亮点。不过于行业而言,或许最值得深思的启发是:如何对已建设运营10多年的系统进行智能化升级,尤其是在不影响现有业务运营的前提下,快速部署、系统可控。
国控广州物流中心改造的成功,离不开业主方国控广州扎实的IT能力、沟通能力、设备能力。不过国控广州方面同样指出,项目的成功合作方非常重要,比如合作方的运营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指挥体系。双方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智能科技优势相互结合,制作了不影响日常运营的规划方案,也表现为动线的设计、输送线如何交接,甚至于连廊的倾斜度等等细节。
如上文所述,在如今的国控广州物流中心,视觉识别技术、算法能力等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深度应用在其日常运营中。左手是以AI为代表的智能科技,右手是扎根行业的丰富经验,国控广州物流中心这样的标杆项目顺利上线为行业与AI等创新技术的深度融合提振了信心。当前,从收货、存储、拣选、复核、发货等各个环节,AI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价值。未来,AI可施展的舞台将愈发辽阔,如愈发增多的拆零操作、医疗器械的信息识别、医药全流程可追溯等等,满足行业对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需求。
注:文/叶帅,文章来源:物流指闻(公众号ID:wuliuzhiwen),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