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文字的产生,无疑是文明史上极其重大的事件,它帮助我们的祖先找到了开启自然与智慧之灵的钥匙,中国文明从此渐入佳境,开创了数千年的辉煌壮丽,多姿多彩。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最初的文字是依样画葫芦,这是没什么争议的,但到底是谁创造了文字?

据《万姓统谱·卷五十二》记载,“上古仓颉,(河南)南乐吴村人,生而齐圣,有四目,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乃轩辕黄帝之史官也”。

尽管如今的学术界仍有争议,尽管汉字的发展和成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没人可以否认一个既成事实:仓颉已被历代奉为汉字的发明者。

世界上曾经存在过的其他古老文字,早已失去了记录语言的功能而成为历史陈迹,例如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象形文字等等。只有汉字从古代一直沿用至今,而且在人类进入新千年后,显示出日益强健的生命力。仓颉这个名字,也将随着汉字“不废江河万古流”。

仓颉造字 走出结绳记事的岁月

大约四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大泽林海、山川丛草之间生息繁衍,古代的文明缓慢而不可遏制地成长着。

然而,在没有文字的岁月,人们很难记住各自打了多少猎物、做了多少手工,免不了产生纷争。为了帮助记忆,古人采用过各种各样的记事方法,其中使用较多的是结绳记事。

结绳记事虽然提供了回忆的一种凭借,日月轮回,日久天长,尽管有结绳为凭,很多记忆还是会变得模糊以至遗忘。文明发展到一定的时期,从部落首领到庶民工匠,都企盼更好的记事方式。

怎么来更好地记事?这问题困扰着仓颉。于是,仓颉就在当时的洧水河南岸的一个高台上造屋住下来,专心致志地造起字来。可是,他苦思冥想,想了很长时间也没造出字来。说来凑巧,有一天,仓颉正在思索之时,只见天上飞来一只凤凰,嘴里叼着的一件东西掉了下来,正好掉在仓颉面前,仓颉拾起来,看到上面有一个蹄印,可仓颉辨认不出是什么野兽的蹄印,就问正巧走来的一个猎人。猎人看了看说:“这是貔貅的蹄印,与别的兽类的蹄印不一样,别的野兽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

仓颉听了猎人的话很受启发。他想,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画出图象,大家都能认识,这不就是字吗?从此,仓颉便注意仔细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譬如日、月、星、云、山、河、湖、海,以及各种飞禽走兽、应用器物,并按其特征,画出图形,造出许多象形字来。

为了纪念仓颉造字之功,后人把仓颉造字的地方称作“凤凰衔书台”,宋朝时还在这里建了一座庙,取名“凤台寺”。

“文祖”仓颉 不可磨灭的光辉

关于仓颉造字之说,虽然经过了历代文人的多次演绎和杜撰,但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他的可信度。

正如鲁迅《门外文谈》说:“但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个例子。”

仓颉之所以传名后世,也是由于他做了复杂的文字搜集、整理、统一的工作,使那些庞杂的符号整齐划一起来,能够通用。把发明文字归功于仓颉,正像说后裔发明弓箭,神农发明种植一样,并不是在他们之前没有这些活动和成果,而是后人将祖先的创造人格化,集于一人之身,这些传奇才能被一代代神化后永归不朽。

而且神话传说中的仓颉,他不但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在美国国会图书馆馆内,1939年启用的约翰·亚当斯大楼大门上,镶嵌着12个对世界文字有影响的各国传说人物,仓颉的名字与形象就在其中。

1994年9月15日,中国台湾的邮政部门发行了一套《发明神话邮票》,全套4枚,其中第4枚就是“仓颉造文字”。

仓颉的功绩和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是他开创了文明之基,使中国古文明完成了一次跨度巨大的腾飞,因此被尊奉为“文祖”.

不废江河万古流  汉字,中国文化的基石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风东渐,全盘西化的呼声在中国不断高涨。“难读难认”的汉字一时之间成了众矢之的,甚至到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地步。谭嗣同号召“尽改象形文字(即汉字)为谐音(即拼音文字)”,蔡元培认为:“汉字既然不能不改革,尽可直接改用拉丁字母了”……

对此,后世的学者认为,这些文字改革者的心态大概是急切地希望找到强国之道,来不及深入探究汉字对中国文化的重要。

汉字,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具有超时空性。汉字的超时空性就在于古今可通,两千年前文献中的汉字,我们今天照样认识。虽然汉字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古今汉字结构方式、结构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今天的我们看起来并没有太多障碍。而1000年前的拼音文字,今天一般人就很难读懂,只有专家才能知道其意义,因为拼音文字要随词语读音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拼写。

如果汉字全部拼音化、拉丁化了,中国所有的古籍将在五十年内不再有人懂,文献将成为天书,只有从事语言和文献研究的专家能读。汗牛充栋的经史子集,只消一代两代人就会因无人认识而失传,几千年文化仅在文字的断代中就成为无根的文化。

汉字的超空间性,就是具有特殊的沟通方言的作用。中国各地方言差别很大,河南人听粤语、闽南语等如同听外语,可大家写出来的都是方块字,成为共通的中介语。数千年来汉字凝聚了在广大地域生存的中华民族,促成了文化上的高度认同。如果汉字拼音化,这种凝聚作用将不复存在。

所以王蒙先生认为,独特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根基,而汉字则是中国文化的基石。

造字圣人,光耀中华;赊店老酒,豫满中原。谨以赊店豫品,致敬充满诗意和想象的中华汉字,致敬5000年前的“中华文祖”,致敬厚重河南。(宋健)

关键词: 赊店 品味 厚重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