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稳定经济增长成为当务之急。新基建作为有效政策举措,成为经济热词。那么,新基建究竟新在哪?又应该怎么建?

新在哪?

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一时间,新基建备受社会关注。

事实上,早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进入2020年以来,各地对于新基建的部署更加深入。

传统基建内容即所谓的铁公基,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桥梁、水利等,其特征是资金投入大,刺激总需求,能有效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

新基建则是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

国泰君安研究所首席全球经济学家花长春认为,新基建的新主要体现在:一是为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经济提供基础设施;二是电子化、智能化改造传统基础设施;三是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的配套应用设施;四是城际高速铁路等补短板基建。

“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投资主体更加市场化,像华为、阿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都是新基建的深度参与者。与之相匹配的,社会资金的比例会更高。”数字经济智库高级研究员胡麒牧说。

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表示,传统基建解决了物和人的连接,公路、机场的修建给区域带来繁荣的商业;而数字化新基建解决了数据的连接、交互和处理问题。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将给产业升级带来更大的空间,推动形成新的产品服务、新的生产体系和新的商业模式。

怎么建?

胡麒牧等受访专家认为,通过新基建稳经济,释放了积极的市场信号,但要关注如何实施。

一要避免“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关注新基建项目是否混入大量铁公基项目。大量铁公基项目假借新基建的名目混入,会严重挤占资源,违背通过投资新基建带动相关高科技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初衷。

二要避免造成新的产能过剩。过去几轮地方大规模投资中,上游很多濒临破产的“两高一资”企业不但被救活,而且在市场需求刺激下大上新产能,最终造成钢铁、煤炭、水泥、化工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以及环境污染。当前,依然要警惕为了刺激增长而放松对过剩产能控制的倾向,避免过去几年化解过剩产能的成果付诸东流。

三是避免杠杆率过高导致系统风险积累。按照各省份公布的计划来看,完成规模如此大的新基建投资,在现有财政收支情况下,财政赤字率提高不可避免。而且,由于新基建项目资金相当一部分来源于不计入赤字的专项债,未来系统风险积累将会加大。要特别注意控制宏观杠杆率,一方面尽可能保持住金融去杠杆的成果,另一方面防范潜在债务风险。

新基建能否独立支撑起稳定经济增长的重任?花长春说,与动辄上万亿元的传统基建项目相比,新基建总体规模较小。部分地方政府仍将会以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等传统基建项目托底,以新基建项目为主要杠杆,形成“老基建复苏、新基建加力”的局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认为,新基建投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为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传统基建在一段时期仍将占据主要规模,要理性对待、认真分析新基建项目的投资可行性。尤须注意的是,新基建的投资门槛比传统基建要高,特别是科技门槛,这对资本的参与提出更高要求。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民营资本,都应该在充分考虑杠杆率、投资回报率等因素后再入场。(半月谈记者 张璇 席敏)

关键词: 新基建 新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