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19日讯(记者 敖瑾) 近日,禾赛科技向美国证监会递交招股书,拟在纳斯达克上市,有望成为“中国激光雷达第一股”。此前,禾赛科技曾于2021年1月冲刺科创板上市,但两个月后,禾赛科技撤回了申请文件,上交所紧接着也发布公告,终止对禾赛科技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审核的决定。
成立于2013年的禾赛科技,在过去九年发展过程中受到资本青睐。在撤单A股上市后,禾赛科技接连完成两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小米、高瓴资本、美团战略投资部等知名机构。截至目前,禾赛科技在一级市场累计融资超过5亿美元,吸纳了多家来自产业和资本领域的外部股东。
(资料图)
基石资本合伙人杨胜君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业界对自动驾驶的预期回归理性,不再执着于一步跨越到L4级;与此同时,激光雷达在从业者的努力下实现了性能的提升、尺寸的减小以及成本的降低,可以落地到L2或L+级的智能驾驶,“激光雷达技术商业化落地变得更加清晰,资本对激光雷达领域项目的关注也由此加大。”
其进一步表示,2023年对于激光雷达厂商而言,是商业化上量最关键的一年。“如果订单能拿到,且产能交付能兑现,就相当于变成是一个商业上也是清晰的、有竞争力的有价值公司,也更有希望走向资本市场。”
禾赛科技累计融资超5.36亿美元
据禾赛科技此前冲刺科创板的招股文件,到2021年1月,禾赛科技共对外融资10次,投资方包括产业方百度、博世以及安森美半导体等,VC/PE光速中国、交银国际、启明创投以及真格基金等。
其中,百度于2017年9月入股禾赛科技,以1.04亿元的价格,认缴禾赛科技超400万元的新增注册资本。百度由此在当时成为禾赛科技第四大股东,持股10.86%。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计算,百度当时对禾赛科技的持股成本约为24元/股,禾赛科技本轮投后估值9.7亿元。
而到了2020年8月的第10次对外增资,参与的投资方斐昱投资、鼎和投资等,持股成本已经增至131.76元/股,禾赛科技的投后估值也飙涨至73.17亿元。
据天眼查信息,在2021年1月撤单科创板IPO后,禾赛科技又在年内完成了两轮融资,总规模超3.7亿美元,投资方包括高瓴创投、小米、美团战略投资部、CPE源峰、华泰中国以及光速中国等8家机构。
据禾赛科技递交美国证监会的招股文件,IPO前,公司累计融资超过5.36亿美元。公司持股超过5%的外部机构股东包括:光速创投,持股9.3%;光速中国,持股8.2%;百度,持股6.8%;博世,持股6.6%;小米,持股6.3%;以及远瞻资本,持股5.9%。
激光雷达或迎来商业化上量关键年
近年来,激光雷达随着自动驾驶的火热,在资本市场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
第三方统计显示,激光雷达领域2022年累计披露11起融资,拿到投资的企业包括一径科技、亮道智能、速腾聚创、洛微科技、阜时科技、北醒、未感科技等。其中,前三家企业在2022年都完成了两轮融资,速腾聚创截至目前已经先后披露11轮融资。在融资总额方面,激光雷达领域吸金能力持续提高,6年内融资总额增长超20倍。
基石资本合伙人杨胜君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激光雷达受到来自业界以及资方更多的关注,是在2022年。
“2021年只有极少量车厂在L2或者L3级的智能驾驶上尝试使用激光雷达技术,因为当时激光雷达技术还被认为不算太成熟,更重要的是成本很高,一个激光雷达在过去价格能到数万元,对于一台智能驾驶在L2级别的车来说,售价10-20万元,而一个激光雷达就要万把块钱,那显然在成本上算不过去,很难真正推动商业化落地。”
而目前,通过业界的持续推进,激光雷达单价已经下降到3000元左右。“对车厂来说,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成本。2022年就开始有更多车厂在新车型里考虑把激光雷达加进来,包括可以看到比亚迪推出的高端车里都放了好几个,由此,激光雷达的市场预期变得更加清晰。”
杨胜君表示,L4级别的自动驾驶因为技术、政策等各方面原因,迟迟无法真正实现落地,激光雷达也因此受到影响,此前在美股上市的海外激光雷达厂商股价表现不尽人意,也主要是受到这一不确定的预期影响。
“这些公司虽然上市了,但是上市后经历了很大幅度的行情波动下滑,核心还是因为前些年这些公司产品迟迟没有落地,且没有一个清晰的可落地时间点,无法兑现业绩,股价就没能维持住。”
其进一步表示,对激光雷达厂商而言,刚刚过去的2022年以及接下来的2023年是非常关键的年份。
“2022年可能是激光雷达的商业化元年,而2023年则应该是激光雷达厂商商业化上量的关键一年。如果这些公司一方面订单能拿到,第二方面产能交付能够兑现,对它们来说,完全是上一个台阶,相当于变成是一个商业上清晰的、有竞争力的、有价值的公司。这类公司在2023年可能会迎来巨大变化,实现规模化的财务数据,也意味着有望走向资本市场。”
据外媒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禾赛科技此次赴美上市计划募资1.5亿美元,估值或达到30亿美元。禾赛科技也是2023年以来第一家赴美IPO的中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