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任务群的课程组织形式,强势提醒中小学阶段必须进行整本书阅读。随之涌现的,是大量的关于“读整本的书”的方法。诸如:深度阅读、审辨思维、读书习惯养成、故事书演绎等。读整本书,读好整本书,已然成为一线教学刻不容缓的“规定动作”,成为教学研究中的热点项目。
教师在制定计划,研究方法的同时,似乎忽略了一点:课程实施的对象。
关注应运而生的各种读书方法,举办的各类读书活动,推崇的各位读书明星,确实让人耳目一新,看起来效果势不可挡。但细思则明——我们忽略了课程、方法到底是为谁服务的。读得那么深刻,那么精巧,拓展那么深远,显而易见是为“会读,爱读,能读好”的学生而设计的。在这一任务群实施中,最需要帮助,最需要借助课程中提供的支架提升的,恰好是“不爱读,不会读,读不好”的群体(以下简称“三不”)。对于他们而言,读书很累,深度阅读很苦,拓展阅读几乎是天方夜谭。
当务之急的是,让他们拿起书,读起来。而各种指导中,缺乏针对性。
究竟有没有方法,降低开始阅读的门槛,让这一批“三不”的学生踏上阅读之旅,缓步养成读书习惯?结合实践,提供以下几个有意思的方法。“有意思”就是这些方法的灵魂,是开启阅读之门的钥匙。
方法1
:关注书店公众号
让学生关注本地新华书店,或是大型的文艺综合书店的公众号。如果父母能关注,效果更好。关注后,获取书店中的趣味活动信息,积极参与。例如,哪位作家来签售啦,哪些新书首发式召开了?哪些图书展览开幕啦?父母带子女,老师带学生,去现场追星,感受热烈的阅读氛围,这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仅仅是兴趣,不是阅读兴趣。但这一兴趣的价值巨大,让其感受到——原来读书能成就一个人啊。
关注公众号,建立全新的认识。顺便在书店活动时买几本好玩、好看的书,这就是这一方法隐藏的“附加值”。
方法2
:制作特殊的公告
既然那样不爱读书,不妨就顺其心意,邀请学生撰写一份特殊的公告:停止无趣阅读公告。
请学生罗列出几本自认为最无趣的书,以公告的形式,公布出来,请大家都来停止阅读。为了公告的有效性,前期让学生更多获取这一份公告中涉及书本的信息。至少要了解书的大概内容、书的创作背景、书的相关评价等,即便是网络资料收集也行。总之,倒逼去读书,去整合素材。
例如,要劝告大家停止阅读某部难读的古典名著,至少要搜索这本书是谁写的?是什么时候写成的?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什么学生读不进去?为什么需要停止阅读?课文中与此书相关的篇目是什么?难理解之处在哪里?这样一来,列出公告的同时就开始读书了,信息搜集的过程就是“周边阅读”,也许将引发对书本的进一步关注。
方法3:秘密行动
教师或者父母可以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完成一个神秘的任务。为抵达目的,在完成过程中需要涉及阅读。
例如,假期安排旅行,可以借助“了解行程”为目的,让学生策划行踪,并承诺:只要策划合理,一切听其安排。学生为了策划成功,获得主导权,就要去了解目的地,人在家中坐,了解的方式就是阅读。阅读相关的书籍,检索网络信息。任何形式的阅读,都会对“三不”的学生产生治愈的效果。
在《跨学科语文创意“写作家书”》一书中,我叙述了一个真实的案例。
我的家庭曾经需要前往土耳其旅行。提前一个月,我们让儿子策划行程。儿子网购了相关的旅行书籍,制定了旅行线路,甚至在书本中获取了诸多细节。例如:货币如何兑换;酒店住宿须知;景点特色;异域民族的禁忌等。为达目的而阅读,读得非常投入,特别主动。最可贵的是,明明在阅读却不感觉在读,而是感觉在执行一个神秘计划。对于“三不”的学生而言,这是非常有用的做法。
方法4:找同伴
寻找和自己相似的“三不”同伴,为其公开推荐“最容易读”的书,以解同伴的燃眉之急。当然,也可以写信,进行点对点的“私聊”。
例如,检索后发现有几部书,题目就非常“符合胃口”。例如,题目就叫《我不喜欢书了》《我讨厌书》。好好读一读,之后向同伴推荐,让大家找到“三不”的合法理由。在这一过程中,阅读时刻在发生,在传播。
教师还可以提供并组织讨论一个特别的“权利条款”—— “读者权利10条”。这一条款出自法国当代作家达尼埃尔·佩纳克,在其所著的《宛如一部小说》之中,分明罗列着:
读者权利十条
第一条不读的权利
第二条跳读的权利
第三条不读完的权利
第四条重读的权利
第五条读不择书的权利
第六条包法利症(易被小说内容感染的症状)
第七条读不择地的权利
第八条随意选读的权利
第九条朗读的权利
第十条默读的权利
教师甚至可以引导关注第一条,提出:不读是读书人的权利。提示学生不必为自己当前“三不”感到自惭形秽。读书或者不读书,读什么书,如何读书,都是自己的选择,无需自责。减轻“三不”学生的压力,让其自如地走上阅读之路,哪怕是十个条目的阅读,都将带来意外的惊喜。
方法5:闹市好读书
和“三不”学生约定,进行一个“到热闹的地方去阅读”的活动。读什么都可以,读报纸、读杂志、读漫画,甚至是读一张纸片……总之,在闹市中去体验阅读,证明自己“其实很厉害”。环境那么吵,我心依然宁静。
这种反差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个读书高手,让学生发现自己拥有超于常人的阅读能力。其实,环境越是嘈杂,越容易集中注意力,试试就知道。因此,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三不”伙伴间的挑战赛,看谁读得多,可以提供“名人闹市读书”的故事,发出向名人、向历史大挑战的号召。将活动做足,做出效果,将活动中产生的自信迁移到对其他书籍的阅读上。
方法6:晒靓照
晒出自己和书本的照片,证明自己并非都不读,仅仅是“你根本不知道我是个读者”。
将自己家中所能获取的,只要是翻过的就算是读过的书,集合起来,让自己和书一起拍照。当然,照片是要做批注的,所以,为这张照片中的某些书做批注:这本书内容是什么?那本书好看在哪里?一本书的封面有啥讲究?
照片拍好后,在班级群里分享,还可以定期更换。每次更换,书本需要变化。
再后来,可以拍摄“和书本比身高”的照片。堆积摆放书本,让学生合照,用身体丈量所读书本的高度,尽快成为阅读等身的人,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阅读越多,产生阅读经验积累。
方法7:捏一捏软柿子
降低阅读的准入门槛,鼓励读薄薄的书。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薄的书,例如绘本书、故事书、可以玩的书等,不管内容,先读起来再说。
例如举办一周读七部绘本的活动,积累阅读量。又比如读《爆笑作文》,这一套书有12本,每一本讲述一个写作知识,每一本都很薄,读了就能获取知识,就能用。共读这套书,分享阅读心得。
针对“三不”,所有的读书活动都要降维,都要改变。改变读书方式,改变对读书的认识,改变对阅读的期待……
方法8:最佳代言人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为自己读过的一本书做代言。
例如之前说到的《我讨厌书》,代言人需要介绍这本书里写了些什么,画了些什么?说了什么故事?为什么讨厌书?如何拯救阅读绝症?代言的同时,就是更为深入的阅读。再比如为《爆笑作文》代言,可以通过写一篇短小的百字作文,来证明自己读得很有效果。读和写融合,效果更佳。
方法不在多,而在有效。针对“三不”学生设计的整本书阅读方法,核心理念是形成阅读的经历,积累阅读的经验,让“阅读”这件事嵌入生活中。
来源 | 语文榕(ID:yuwenrong2016)
作者 |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何捷
责任编辑 | 贾文艺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下方图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中国教育报好老师APP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