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01-06


【资料图】

写于黄昏的灯光下 曹英義作于1977年

父亲下班回家晚了点,没买到水面,就和了点家里剩下的米粉,捏了几个瘪子头,清汤寡水的,父子俩将就着凑合了一顿——这个礼拜母亲要下车间参加劳动,三班倒。

夜饭吃到一半,“啪”的一声,房间里突然一片漆黑——居然又停电了!

父亲点着了一根洋蜡烛,在桌面上滴了几滴蜡烛油,把蜡烛粘在上面。蜡烛是上次点过的,只剩下半支,吃罢夜饭就快要燃尽了,怎么办呢?父亲就着蜡烛头的那一点光亮,在写字台抽屉里东翻西找,寻出一个空的英雄牌墨水瓶——原来,他要用这个小小的瓶子做一盏小煤油灯!

阿恺很高兴,他一直很羡慕楼下小文家那只带玻璃罩的“洋灯盏”,和电影《红灯记》里的几乎一模一样。现在,阿恺趴在方桌上很认真地看,看父亲用一把铢钻在塑料瓶盖上扎了个洞;又剪了一小截铁管子插在瓶盖上,里面穿上一根做灯芯的棉纱线;接着,再从炒菜的洋油炉里倒了一点火油出来,灌在墨水瓶里——一只简易的“洋灯盏”就完工了!

父亲划着了一根洋火,小心翼翼地拢着手,点燃了瓶口上的棉线头,看还不够亮,就用剪刀尖把灯芯再挑出来一点,那火头立刻窜了上来,微微跳动着,暖暖的明亮泄满了一桌子。

黄昏,阿恺就在这盏小小的“洋灯盏”下拼一副七巧板——这也是父亲用鞋盒盖的硬板纸剪的,父亲就是这样,总能用最简单的废材料做出各种好玩的玩意儿:纸风车、万花筒、拉线木偶……

注1:“瘪子头”——一种米粉揉捏成的扁圆形团子,实心无馅,下在青菜汤里吃,也叫“咸汤团子”。

注2:“洋灯盏”——指葫芦形玻璃灯罩的煤油灯(Kerosene Lamp),常州方言的说法。

我奋力游向记忆的彼岸

童年的行李散落一地

塑料凉鞋、动物饼干、军棋和五角星

在一九七五年的地图上浮起

溺水的人顺流而下

早已筋疲力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