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上市次日,盐湖股份(000792)便风光不再,收盘大跌8.41%。不过,锂电池指数却连续第二日大涨,刷新历史最高。
对此,有基金经理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身边有很多人都盯着盐湖股份复牌,看看能不能有机会,“大部分人可能觉得1500亿以下会去参与,但昨天一上来就2000多亿,那可能其他锂的资产又要修复了。”
博时基金新能源投研一体化小组组长郭晓林则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近期锂电池板块表现较好受两方面因素影响,在行业增速和竞争格局的优势下,未来板块具备长期投资机遇。
“踩雷”盐湖股份因祸得福,融通增祥定开债一日大涨14%
8月10日,“钾王”盐湖股份“提锂”归来,由于恢复上市首日不设涨跌幅限制,股价当天涨306.11%,报收35.90元/股。
其实,不少机构曾在上周末给出盐湖股份首日估值升至1500亿元-1800亿元的预测,不过当日走势更为火爆,盐湖股份市值一度突破2300亿元,截至8月10日收盘回落至1950亿元。随着盐湖股份股价的暴涨,融通增祥三个月定开债也引起了投资者的注意,因为它是截至二季度末唯一重仓持有盐湖股份的基金。
最终,最新公布的8月10日净值显示,融通增祥三个月定开债当日净值上涨14.62%。
不过,从基金二季报来看,截至二季度末,融通增祥三个月定开债的基金管理人固有资金持有的份额占基金总份额的比例为3.8%,另外一机构持有的基金份额占比达到96.15%。也就是说,只有极少数量的个人投资者享受到了昨日基金净值的暴涨。
为什么盐湖股份会成为该债券型基金中唯一一只股票呢?原来是这只基金此前踩雷了盐湖股份的债券,由“债转股”而来,根据盐湖股份公布的重整计划,基金此前持有的债券转为股票。按照13.1元/股的价格,获得相应数量的转增股票,即每100元普通债权分得约7.63股转增股票。
对此,嘉实多利收益债券基金经理罗伟卿在微博上公开评论称:“公募债基能够留住债转股前的盐湖债券,比买到这只债难多了,这只基不容易。”
机构对盐湖股份存在分歧
不过,从盐湖股份近两日的盘后龙虎榜来看,有机构借大涨大量出货,也有机构乘势杀入。8月10日龙虎榜数据显示,买入金额第一和第四的都是机构席位,分别净买入10.8亿元、3.45亿元;卖出金额第一大的也是机构席位,净卖出35.07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昨日除了机构资金“激烈”对决外,知名游资国泰君安证券南京太平南路营业部也动用超过4亿元资金加入多方阵营。
具体来看,这家营业部昨日净买入盐湖股份高达4.46亿元,净买入金额占了该股当日总成交的1.5%,居于该股龙虎榜买二席位。
而在8月11日龙虎榜数据中,国泰君安证券南京太平南路营业部当日再度斥资过亿元加仓盐湖股份,当日净买入该股1.7亿元。
不过,机构席位依然有所分歧,卖出榜上的两家机构合计净卖出逾9亿元;买入榜上同样有两机构席位出现,合计买入约3.5亿元。
基金经理称:把估值比作热水,现在可能在60度-70度
其实,“有锂走遍天下,无锂寸步难行”正成为A股市场的对锂电池产业链的真实写照。究竟这一领域的投资价值有多高?这一领域风险在何方?
对此,信诚新兴产业混合的基金经理孙浩中近日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新能源板块现在已经过了初创期这个阶段,进入到快速成长期。
“因为目前从全球来看,新能源车的渗透率,我们估计今年在12%-15%左右,一般来讲,迈过了10%的渗透率,后面可能就真正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了。”孙浩中认为,从估值层面来看,无论是新能源车还是光伏,目前的静态估值,即使对标2022年的估值,都不能算便宜。孙浩中进一步举例指出,比如新能源车主流的标的,对应2022年的估值约在50倍附近。光伏的主流标的大概在30倍-40倍。“但问题是,对于新能源车,像今年我们觉得行业的销量增长,估计全球也有70%-80%,明年估计也有40%-50%,这样一个增速,如果动态来看,其实在有些环节,我们还是能找到一些有吸引力的标的。”
具体到细分的方向上,孙浩中认为,未来的组合可能围绕着低碳和高硅。低碳就是清洁能源,新能源车,高硅主要像半导体,军工这两个大的方向。
“过去大家对新能源行业和光伏行业有保留,是因为这两个行业是过度依赖补贴的行业,但到了今年,无论是光伏还是新能源车,都在逐渐地走向‘去补贴’之后的时代,更多的是来自于终端消费者的自发的需求。从研究层面来看,我们不需要给予政策补贴方面更多的权重了,我们更多是研究企业或者是消费者自发的一些行为。”孙浩中分析称。
有意思的是,对于当前新能源板块的市场热度,孙浩中生动地将水的温度与目前的估值水平做比喻。
“如果说100度是沸水,那么新能源板块现在可能在60度-70度的样子,总的来说,现在确实已经过了那种全面撒网就能全面收获的阶段,到了需要仔细去甄别的阶段。”孙浩中称。
郭晓林也对行业前景持乐观态度,他说,从行业的渗透率来看,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总销量的占比仍不足10%,预计到2025年至少达到20%以上,并且在2030-2050年之间提升到50%以上,这将驱动锂电池产业链在很长的时间内持续保持高增长。另外,储能业务近期也开始快速增长,从中长期看,储能业务对电池行业的拉动力不亚于新能源汽车。因此,锂电池产业链是较为明确的长期投资机会。
具体到细分领域,郭晓林比较看好竞争格局较好,壁垒较高的环节,如电芯,以及一些龙头企业有明显成本优势的领域,如部分的上游材料。
“我们认为在一些领域中,中国龙头企业已经体现出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未来在行业中的份额会持续提升。”郭晓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