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今日,科创板鸣锣开市,一个肩负着注册制改革使命的全新板块登上舞台。
7月22日,科创板迎来开市两周年。这一天,科创板新增瑞可达(688800.SH)和大全能源(688303.SH)两家企业。至此,科创板由最初首批25家上市公司,扩容至如今的313家,IPO融资逾3800亿元。截至7月22日收盘,科创板总市值4.95万亿元。
当天,上交所宣布将在8月16日正式发布上证科创板新一代信息技术指数(下称“科创信息”)。这也是继上证科创板50成份指数之后,又一条表征科创板市场的主要指数。
科创板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近两年来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率先破冰前行,写下多个历史“第一”;另一方面,在注册制之下,“新股不败”神话破灭,但市场化定价机制仍面临着进一步考验,询价机构抱团压低报价备受争议。
今年6月,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科创板改革的“试验田”作用得到较好发挥。科创板试点注册制作为增量改革的重大探索,在发行、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创业板等存量市场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7月22日,上交所表示,改革“试验田”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已有19家未盈利企业,2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和3家红筹企业发行上市。科创板从受理申请到完成注册平均用时6个多月,审核周期大幅缩短。一系列关键制度创新在“试验田”中接受检验,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经济学者、允泰资本创始合伙人付立春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作为改革“试验田”,科创板最大的特色在于“新”“创”“引”。其“新”在于,科创板是新兴板块,没有存量市场的历史包袱,没有对核准制的路径依赖;其“创”在于,科创板设立时借鉴部分国际经验,整体制度具有创新性和领先性;其“引”在于,科创板带动了整个资本市场向法制化和市场化的方向去升级,起到了明显的示范作用。
“硬科技”军团炼成记
作为资本市场一个新增板块,科创板自诞生以来便与“硬科技”挂钩,经过两年的发展,“硬科技”成色愈明显。
这两年以来,科创板吸引了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科创企业上市。上交所披露的数据显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占比合计接近75%。
为了进一步强化科创板的科创属性,今年4月16日,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新增研发人员超过10%的指标;同时,建立负面清单制度,明确限制金融科技、模式创新企业在科创板发行上市,禁止房地产和主要从事金融、投资类业务的企业在科创板发行上市。
从地域分布来看,科创公司数量排名前五的省份(直辖市)分别是江苏省60家、广东省51家、上海44家、北京43家、浙江省26家。
包容是科创板的另一大标签。科创板设置了多元包容的上市标准,接纳红筹和同股不同权乃至亏损企业。
目前,已有泽璟制药-U(688266.SH)、康希诺-U(688185.SH)、芯原股份-U(688521.SH)等19家未盈利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同时,华润微(688396.SH)、中芯国际(688981.SH)、九号公司-WD(689009.SH)等一批特殊股权架构企业和红筹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
增量研究院院长张奥平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注册制下的科创板,在上市审核中弱化了盈利能力门槛,帮助了那些尚处于发展初期,急需大量资金持续研发投入、拓展市场的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发展。如此,为真正需要资金发展的优质资产提供资金渠道,同时也为资金提供真正具备长期增长潜力的资产,为科技领域的资金资产双循环做出了重大贡献,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产业繁荣发展。
申万宏源首席市场专家桂浩明则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科创板运行两年以来,整体发展迅速,规模扩大得很快,从首批25家到300多家,这当中包含了国家重点支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行业,科创板在经济发展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科创板为企业筹集了资金,也给市场提供了新的投资标的,一些股票走势良好,也给投资者带来了相应的收益。
发行定价机制待完善
注册制之下,科创板新股定价机制也在发生变化,可突破23倍市盈率限制,市场化定价被寄予厚望。
经过两年的运行,科创板上市公司迅速扩容,由最初“卖方市场”逐渐转向“买方市场”,买方询价机构话语权越来越大,新股发行价格和发行市盈率由此持续走低,募资不足成为新常态。
数据显示,截至7月21日,2021年以来多达54只注册制新股的发行价格低于10元,占比27.98%。今年以来,科创板公司首发市盈率在低于20倍的企业不在少数,如6月22日上市的铁建重工(688425.SH),首发市盈率仅10.54倍。
与发行价一路走低相对应的是,科创板公司上市后均出现大幅上涨。如今年6月23日上市的纳微科技(688690.SH),上市首日盘中一度涨1398.14%,最终收涨1273.98%,打破了科创板新股首日涨幅纪录。
多名受访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科创板上市首日大幅上涨,与询价机构抱团刻意压低发行价格有关,询价机构以此获得打新高收益。
“现在科创板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发行价从开始比较高到逐渐走低,这导致一些公司募资不足,如果说仅是因为公司业绩差、市场不认可,那倒也罢了,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这些公司总体情况不错,上市以后出现高倍数上涨,这明显反映出发行价格的不合理。”桂浩明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桂浩明认为,虽然现在没有证据证明机构在串通价格、打压价格,但大家故意往低位去报价的动机是存在的。反过来看,目前相关制度也存在问题,现在是支持剔除最高价,但对于超低价报价没有限制措施。由于机构本身的地位所致,在市场博弈中,机构更愿意通过共同联合报低价来获取更大的收益,这种问题需要从制度上加以解决。在实行注册制以后,市值配售规则已经失去了意义和存在的相应基础,这个问题需要解决。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发行定价环节需要调整,询价机构利用规则优势压价“食利”,一方面进入实体经济的资金被打了折扣,另一方面又带来二级市场暴涨。在新股发行已经是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发行定价机制上应该要更公平合理一些。
“新股定价机制方面,大方向不需要改,而且在买方市场的大背景之下,压低发行价本身就是反应了市场情况,只需要做一些微调,例如把10%的高价剔除改成极端价剔除,或者允许一定范围的承销商直接定价。”王骥跃称。
实际上,7月9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注册制下督促证券公司从事投行业务归位尽责的指导意见》,加强对报价机构、证券公司的监督检查,规范报价、定价行为。完善股票发行定价、承销配售等相关规则。上交所也在研究新股定价完善措施。
“试验田”再创新
科创板实施两年以来,也在不断优化、完善相关的规则。
今年6月,上交所制定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规则适用指引第3号——科创属性持续披露及相关事项》,明确科创板公司上市后科创属性信息披露事项和要求。紧接着,上交所又发布了新修订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审核规则》,配合《证券法》等制度,明确了科创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时间等。
7月16日,上交所发布实施《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业务指南第3号——业务咨询沟通》。该指南旨在进一步健全咨询沟通机制,提高审核公开透明度,服务市场主体需求。
易会满坦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具有开创性和突破性,各项制度安排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改革中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是科创板走向成熟必然要经历的。要保持改革定力,坚守“硬科技”定位,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则,持续提高科创板服务科技创新的质效,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日前,瑞银投资银行亚太区主管及中国总裁金弘毅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创板实施注册制改革两年以来,中国的资本市场在不断地改革、往前走,带来了非常重大的变化。注册制改革大方向是正确的,现在还处于初步阶段,相信在具体实施当中仍然会有不少问题,需要经历磨合阶段,但这都是很正常的。
在“两周岁”生日前夕,科创板又迎来政策大礼包。
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 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提出,支持在浦东设立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试点允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使用人民币参与科创板股票发行交易,在科创板引入做市商制度等。
在张奥平看来,科创板引入做市商制度,对投资者而言,会增强市场整体流动性,提升交易效率,引导市场资金更加理性,抑制投机行为,资金端将会趋向机构化。对企业而言,会使得企业的交易定价更为合理,价格更加接近于企业真实价值,从而抑制价格的不合理波动。
“做市商制度在海外是一种比较成熟的交易制度,目前来看,科创板绝大多数公司并不需要额外增加流动性,因此做市商制度到底怎么做,还需要慎重考虑,要发挥其积极因素,避免由于政策安排不够周全导致市场操纵行为的出现,可以参考新三板做市商制度,有序推行。”桂浩明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在付立春看来,科创板具有上海浦东的区位优势,在科创板陆续实践的试点制度及各种新型尝试,将会对其他存量市场,以及我国资本市场改革起到持续引领作用。在中国资本市场转型的特殊时期,需要科创板来带动改革向纵深迈进。
7月22日下午,上交所相关负责人在科创板上市公司座谈会上表示,下一步,上交所将重点围绕以下4个方面推动科创板高质量发展,为全市场推行注册制打牢基础:一是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坚守科创板定位,聚焦支持“硬科技”企业;二是继续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严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入口关”;三是继续坚持压严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引导市场主体归位尽责;四是积极研究新股定价完善措施,并加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