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5月21日讯(记者 余诗琪)合肥,已成为创投圈的“网红城市”。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有投资人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募资的话基本都会去合肥走一圈,有时候一周都得去好几回,经常能在高铁上碰到同行。” 据合肥滨湖金融小镇数据, 2022年合肥市资本到访量均排名全国第4,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
之所以对创投圈如此有吸引力,关键在于合肥持续打造的“基金丛林”,其中核心抓手是母基金。在过去一周,合肥连着落地两支母基金,规模达到130亿元,计划撬动基金规模超过500亿元。
一周两支母基金
5月18日下午,合肥新站高新区发布首个产业引导基金,总规模100亿元。该基金的运作模式为“参股子基金+直投”,要围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等重点产业布局,计划三至五年,建立“1+N”母子基金体系,撬动基金总规模达500亿元。
合肥新站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黄卫东也在现场表示,百亿母基金的设立,将进一步撬动资本要素,未来将采取母子基金联动运营的模式构建产业基金集群,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支持区域高质量发展。
未来三至五年内,该基金将在全国范围内招募GP,投资期限为“5+5+2”,即5年投资期,5年退出期,可延长2年。
当天,合肥新站高新区就启动了子基金管理人全国招募仪式,现场和合肥产投、中金资本、超越摩尔、亚禾资本等8家基金管理人机构签约,落地了首批总规模104亿元的8个子基金。
其中,安徽省新材料产业主题投资基金,首期规模50亿元,是合肥新站高新区招引落地的首支省级基金,将重点投向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及有助于提升新材料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领域。
同样发力母基金的区县还有合肥市包河区。5月15日,由合肥滨湖金融投资集团全资子公司包河创新投自主管理的合肥市包河区高质量发展基金有限公司,成功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备案。据悉,包河区高质量发展基金是区首支自主管理基金,总规模30亿元,基金采用“母基金”运作模式,通过与省、市、区头部机构合作设立子基金、或围绕区内重点产业以直投方式,保障重大项目落地,构建主导产业生态。
合肥区县级母基金在持续爆发,3月合肥长丰百亿母基金发布,4月庐阳区50亿元产业基金落地,5月内更是一周内官宣两支母基金。
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合肥近些年科创产业发展取得良好成绩,一个重要经验就是集中财力、用好国资母基金创新机制,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加大科技投入,在为数不多的几个主导产业上发力,重视强链补链延链,建成产业生态。现在把这个经验从市里推广到区县,也是对这一模式的成功复制。
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也认为,合肥模式有利有弊。利就是能够集中资源、带动投入、助力产业,弊就是因为区县一级财力、能力和资源有限,未必能够完全实现母基金设立的目标——撬动社会资本,增加有效投入。
“创投城市”正在成型
区县级基金的爆发是合肥“创投城市计划“落地的缩影。
在今年年初,合肥启动了“创投城市计划”,这是之前“合肥模式”的升级版,聚集资本、挖掘项目、研判项目、匹配项目与资本,计划全年开展各类项目资本对接活动不少于50场,完成项目与资本有效对接不低于300次。
母基金是“创投城市计划”的核心元素之一。据了解,合肥市政府引导母基金设立之初,就定下了“五年目标”,力争5年内培育5-10家领先的知名基金管理机构,引进不少于50家行业领先的知名基金管理机构,实现备案基金管理规模不少于5000亿元的股权投资基金体系。
截至3月底,一周岁的合肥市政府引导母基金相继招引设立47支参股母子基金,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参股基金超1500亿。
合肥市高质量发展引导基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克贵表示,设立政府引导母基金,广泛利用参股基金筛选优质项目,再通过搭建“线上+线下”项目资本对接平台,吸引更多市场化基金参与,由政府和母基金携手市场化基金“组团”看项目。数十家已合作及关联基金管理机构各显神通,从各行业各领域挖掘优质项目推介到合肥,一支市场化、专业化庞大的“编外”基金招商队伍正在不断壮大。
王克贵还表示,符合合肥市17条重点产业链要求的项目,都是母基金重点支持的方向。今后,母基金不仅将支持科研院所设立“投小投早投自主”的天使类科创基金,还将鼓励合肥市重点产业链的链主企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相关产业基金。
合肥市还出台了高强度股权投资激励引导政策,引进股权投资领域高层次人才,对私募基金等投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投资奖励和超额收益让利,对投资损失给予补偿等。
不过,李志起称,全国其他城市也要对这一模式辩证看待,根据本地财力和产业资源禀赋,灵活处理。尤其是要有深谙母基金运作的专业人才和团队,进行专业化高质量的运营,才能实现母基金组建目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