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1日,北京圆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圆心科技)向港交所递交了更新后的招股书,本次更新的招股书数据截止2022年8月31日,高盛和中信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
值得一提是这已经是圆心科技三都冲刺港交所IPO,圆心科技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医疗健康公司,公司业务模式专注于患者的整个医疗服务周期,三大支柱业务为院外综合患者服务、供给端赋能服务、创新医疗健康服务。而在今年4月,圆心科技发布的招股书显示,公司于2019年至2021年累计亏损超13亿元,毛利率分别为10.6%、9.2%、9%,整体处于下降趋势。
自成立以来,圆心科技获得了腾讯和红杉资本一路陪伴,启明创投、奥博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连续增持,资本们联手将圆心科技打造成互联网医疗的独角兽企业。目前,圆心科技已经形成妙手医生、妙手医库、圆心公益、圆心研究院、圆心医疗科技、无界进修、圆心惠保、圆心药房八大品牌矩阵。
【资料图】
不过,圆心科技在互联网医疗赛道里利弊交织,各种对立的矛盾点仍存在。就赛道来看,互联网医疗赛道颇受资本看好,频频传来投融资消息。2021年1月至9月6日,中国互联网医疗领域共发生30起融资,融资总额超81.7亿人民币,其中有来医生、昭阳医生、良医汇等新玩家都已获多轮融资。
其次是国家政策对圆心科技业务的影响,圆心科技在招股书中也提到这个问题。据招股书披露,圆心科技的收入依赖于医药电商,且专注于诊后处方外流市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以2020年收益计算,圆心科技是国内第一大专注处方药的综合医疗交付平台。国家对处方药的严格监管势必会影响圆心科技的药品收入。
此外,圆心科技主要业务的毛利率下降使得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据招股书数据显示,2018年-2020年,圆心科技分别亏损1.18亿元、2亿元、3.63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6亿元,平均日亏186万元。2021年前8个月,圆心科技亏损进一步增加,亏损金额达到4.62亿元。
除了圆心科技正处于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处境之外,公司定位的专注于处方药的综合医疗支付平台,但主要营收支撑仍然来自于“卖药”。2019-2021年,圆心科技院外综合患者服务业务实现营收分别为23.03亿元、35.37亿元、56.15亿元,占比总收入的97.9%、97.5%、94.6%。其中,院外药房及药品批发服务占该项业务收入超过96%。
圆心科技超九成营业收入来源为药品销售,除了让营收支撑过于单薄外,公司还埋下科技属性低下的隐患。由于大部分营收全部靠卖药所得,公司似乎并不在乎公司的研发投入多少。2019-2021年,在研发上的投入分别为2265.1万、4629.4万和1.13亿元,研发投入占比仅为1.0%、1.3%及1.9%。
相比之下,圆心科技行政成本已经是研发投入的3-5倍,而占据大头的销售及市场推广成本更是达到了8-10倍。一个鲜明的对比是,截至2021年末,圆心科技销售及市场营销员工人数达1558人,是同期研发人员(533人)的近3倍。
圆心科技在首次冲击IPO时尚自称为“医疗科技公司”,而二次递表时,深谙自身科技属性不足的,直接将公司定位改为“医疗健康”,抹去了科技属性。雪上加霜的是,高昂的药品成本,又倒逼圆心科技被迫提升销售成本,2019-2021年,公司药品成本占据销售成本的99%以上,导致整体销售成本水涨船高,再次拉低了公司的整体毛利率。
这也令圆心科技的盈利能力陷入了恶性循环,一方面卖药确实提升了营收,但日益高企的成本却令公司盈利能力日益下滑,卖得越多、亏得也越多。因此,圆心科技尽管入局互联网医疗赛道时日不短,并较早完成医药险业务的布局,但在药品销售业务以外,圆心科技始终没有找到新的盈利增长点,业绩增长仍然隐忧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