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备受瞩目的国家组织骨科脊柱类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在上海落下帷幕。这是继冠脉支架、骨科人工关节产品之后,第三个完成国家级带量采购的高值医用耗材品种,也是骨科领域的第二个国家集采品种。

作为骨科医疗器械领域的内资龙头之一,威高骨科被认为是此次脊柱类耗材国采的最大赢家,携旗下威高亚华、威高海星两家子公司拿下了所有竞标产品系统的拟中标资格,其中还有5个产品系统以最低价中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保供应与配送 国产龙头优势凸显

经过药品、高值医用耗材等此前多轮集采的实践和经验积累,为更好地推进集采的落地执行,这一次的脊柱类耗材国家带量采购比以往更加强调与看重竞标企业的供应、产能、配送等几个方面的能力。

有迹可循的是,与“供应”相关的词,在此次的文件中被反复提及。同时,在创伤12省联盟集采及关节国家集采中,中标企业只需配送至省一级区域,但脊柱国采则要求企业的配送能力下沉到地级市。

因此,可以看到,在规则的制定上,此次集采对规模大产能足、供应配送能力更有优势的龙头企业有所倾斜,包括采购需求量前85%的企业被划入A组,而A组企业又享有更好的议价保护。比如,依据规则二,已被淘汰的A组企业,只要其投标价格不高于B组最高中标价,仍能“复活”获得拟中选资格。

27日的竞标结果显示,正因如此,A组企业的竞价压力相比其他竞价组更小,降价幅度也相对有限。

以本次集采意向采购量最大胸腰椎后路开放钉棒固定融合系统为例,在这一产品系统类别下,A组最低中标价是威高亚华报出的4343元,而B组最低价则是重庆瑞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3258元,两者分别较12130元的最高限价降64%和73%。

此外,从冠脉支架与关节集采的执行结果来看,由于渠道下沉不够,外资企业往往也暴露出来更多的供应不及的问题。国产头部企业因此迎来第二重利好,获得了来自医疗机构的更多报量。

有关统计显示,虽然国内脊柱市场仍是由外资品牌占据主导地位,但在此次集采中,医疗机构对于国产的需求却远远高于进口产品。

其中,威高骨科的总需求量占据第一,接近了强生、美敦力的需求量之和。14个产品系统的需求量中,威高骨科占据了颈椎前路钉板固定融合系统、颈椎后路钉棒固定系统等5项的榜首,总采购量达到8.14万个,占比超35%。

多元产品线 助力威高最大化集采成果

在国内骨科医疗器械领域,威高骨科还是为数不多的拥有多元产品线的一家龙头企业。从横向看,公司全面覆盖了脊柱、创伤、关节三大核心赛道;于纵向看,公司在各细分赛道同时执行多品牌战略,脊柱(威高骨科、威高亚华、威高海星)、创伤(威高骨科、健力邦德、威高海星)、关节(威高海星、威高亚华)均有多个品牌。

在集采中,这样多元化多品类的产品线让威高骨科获益匪浅。一方面,规模化经营更容易摊销成本,让企业拥有更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出于管理更便捷、配套服务更易跟上等方面的考虑,预计集采之后医疗机构会愈加青睐产品线齐全的企业。

此外,在本次集采中,威高还通过运用多品牌投标策略,不仅保持了较高的中标率,同时母公司和子公司在报价上进行分层,以“各取所需”。其中,3个最低价均由子公司报出,子公司以最低价中标后,有望进一步提升品牌度,助力市场推广;母公司力求以较高的价格中标,则能同时保全“价”和“量”。

同样以胸腰椎后路开放钉棒固定融合系统的竞标为例,在这一产品系统类别中,威高骨科获得医疗机构意向采购量居首,达到58454个。不过,在竞标中,以最低价中标的是威高亚华,公司报价4343元(降幅64%)。同在A组的威高骨科报价4544元,降价62.5%,虽然不是以最低中标价,但仍然可以拿到95%的首年意向采购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已经建立较好的品牌知名度(由此获得这一产品系统的最高医疗机构报量),因此在剩余量的分配中,威高骨科还有望吃进更多的市场份额,因为依据分量规则,剩余量将由医疗机构自主选择分配给中选企业。

此次,威高系一举报出多个“最低价”,或在市场的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分析人士认为,经过多年的培育,目前国产企业的脊柱产品线,从上游的原材料到下游的工具定制,以及包括客户的维护,基本已完全不依赖于进口。

威高目前已建有全亚洲最大的生产研发基地,其中骨科手术所有配套工具均由公司自主生产,这于成本控制至关重要。也因此,公司才能有足够的底气,在带量采购中做到真正的以价换量。

关键词: 医疗机构 医用耗材 冠脉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