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在宏观经济下行与全国公共卫生防控多点散发等因素影响下,房地产行业依旧在经历多重考验,行业和企业都在市场震荡中坚韧前行。
作为行业的一员,中南建设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整体市场的影响。8月29日晚,中南建设发布2022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1.3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16.2亿元。但凭借多年的稳健经营及严格的财务纪律,公司上半年在降杠杆、保现金流方面依然取得了不错的表现。截至上半年期末,公司有息负债余额降至511.7亿元,较年初下降17.6%,年内到期公开债务仅2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8.1亿元,连续5年保持正值。
翻开中南建设半年度成绩单,业绩喜忧参半,“韧”成为关键词。面对行业深度调整的大变局,更需要保持长期战略定力,审慎的平衡安全与风险的天平。
【资料图】
清晰的现金流管理思路,年内到期公开债务仅2亿元
当下,规模及利润增长已经不是房企追求的首要目标,如何稳住现金流“活下去”才是生存要义。对于地产企业来说,现金流就是血液般的存在,也是反映房企真实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决定房企能活多久的是经营性现金流,但今年上半年经营性现金流为正的企业凤毛麟角。
在销售持续低迷、融资渠道不畅的背景下,中南建设通过清晰的现金流管理思路,平衡资金压力及运营风险,上半年仍然保持了良好的经营性现金流状况。中报显示,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入467.7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8.1亿元,同比增加99.4%,连续5年保持正值,显现出难得的韧性。
与此同时,中南建设三道红线指标也持续改善。截至2022年6月底,公司净负债率85.19%,比上年末下降7.58个百分点;扣除预收账款后的负债率为79.10%,比上年末降低1.42个百分点;扣除受限资金后的现金短债比0.61,比年初增加1个百分点。尽管公司三道红线仍处“黄档”,但放在时下的行业环境里,不难看出其背后付出的巨大决心与努力。
降杠杆方面,今年上半年,中南进一步压降有息负债109.4亿元,下降幅度17.6%,超行业平均水平。得益于长期坚持不依赖有息负债的发展模式,公司有息负债余额511.7亿元,与经营规模比值继续保持行业最低水平。其中短期借款和一年以内的有息负债合计194.9亿元,比2021年末减少45.8亿元。
从财务安全的角度来看,上半年末公司账面资金163.2亿元,短债偿付安全能够保障。
在降负债效果显著的同时,中南的融资渠道进一步扩宽。有消息称,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探讨通过中债增进公司增信支持民营房企发债融资,中南建设也是试点之一。而在此前,其控股股东已与两家AMC签署战略协议,预计可获得70亿元的支持。
稳兑付保交付,以实际行动提振市场信心
打铁还需自身硬。良好的现金流管控是守住企业安全经营底线的必要举措,而在债券违约频发、房企暴雷持续、多地出现停贷风波的情况下,保交付、保兑付也是当下市场普遍关注的焦点。
Wind数据显示,2022年-2025年是房企债务兑付高峰期,其中2022年是未来四年中房企偿债压力最大的年份。但中南建设始终坚守承诺,每次都如期如约兑付。
3月,中南建设如期支付“20中南01”、“20中南02”的年度利息,兑付回售的“20中南01”,合计9.21亿元;支付21中南01利息7300万元;4月,兑付建银6优A本息2.48亿元;5月,兑付17中南01、19中南02、20中南01本息512万元;6月,支付“20中南建设MTN001”年度利息和回售本金3.55亿元;7月,兑付建银7优A本息3.96亿元,支付21中南建设MTN001年度利息6800万元。
这一个个兑付数字背后,正是公司抗风险能力的体现。就在中报发布前三天,中南建设支付1.83亿元“20中南建设MTN002”年度利息及回售资金。
值得一提的是,在坚守公开市场承诺的同时,中南也尽全力完成对客户的承诺,紧抓公共卫生防控缓解、市场复苏等契机,加快推动工程项目建设,以实际行动落实“保交楼、稳民生”。
截至6月底,其房地产板块已累计交付57个项目,共计32849套品质住宅,根据媒体统计其交付总量位居全行业TOP9,公司多个项目交付满意度达100分;此外,建筑板块多个重大工程稳步推进,如北京丰台站周边配套路网工程顺利完成建设,杭州西站枢站站东疏解通道全面贯通,南京地铁11号线商务东街站开始主体结构施工等。
事实上,项目的顺利交付正是房企核心竞争力和经营能力的体现。在目前的行业大变局下,“交付力”最能检验房企自身是否稳健经营。对此机构普遍认为,标杆性民营房企的努力保交楼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殊为不易,它们的现金流安全、如约交付及偿还债务等表现,不仅为业主带来信心,更能提振行业信心,显示出头部房企的担当与责任。
尽管行业的分化还在持续,但房地产的经济支柱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相信随着调控宽松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支持效果逐步显现,民营房企的发展环境将逐步得到改善,中南建设等示范房企也将在行业复苏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