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除了是一个好企业收藏家之外,也是一个好人收藏家。
如果巴菲特不在了,伯克希尔的明天会怎样?伯克希尔还能不能继续保持繁荣?这是一个萦绕财经界很多年的话题,因为一般而言,人们都认为巴菲特是伯克希尔的灵魂,是无可替代的护城河。坎宁安教授的这本《超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就是试图帮助人们找到答案,同时,也是在试图回答一个普世的问题:做个好人有什么用?
自巴菲特1965年接手伯克希尔·哈撒韦以来,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壮大,该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司之一,市值超过7000亿美元,每股价格高达50万美元。历史上有很多伟大辉煌灿烂的公司,在其强有力的领导人离开后便一蹶不振,例如大名鼎鼎的GE,在其传奇CEO杰克·韦尔奇的领导下如日中天。当年韦尔奇的《赢》风靡世界,是所有企业高管的必读书目,但他离任之后,二十多年过去,GE市值跌去了80%,至今也没能再现昔日辉煌,韦尔奇的继任者后来更是写了一本书叫《如坐针毡》。可见核心人物是企业的灵魂,失去灵魂是每个企业不可承受之痛。
【资料图】
毋庸置疑,巴菲特就是伯克希尔的灵魂,每年近五万人从世界各地涌向奥马哈,不是为了寻求股票代码,而是为了聆听巴芒的人生智慧。巴菲特是优秀企业收藏家,经过多年的积累,伯克希尔旗下业务众多,从保险到铁路、从钻石到巧克力、从报纸到家具、从能源到百科全书,令人目不暇接。这些业务不但相去甚远,而且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如果不是因为巴菲特,很难想象还有谁能将它们凝聚在一起。
曾经有企业家问我:“为什么那么多优秀的企业愿意卖给巴菲特?”答案或许藏在历史数据里。据统计,只有30%的家族企业能传到第二代,15%的家族企业能传到第三代,仅仅4%的家族企业能传到第四代,优秀的企业家怎能不知道这些。中国有句老话:“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对于那些将企业卖给巴菲特,却依然在工作岗位上乐此不疲的企业家们,他们加入伯克希尔,就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一般,既获得了永不枯竭的生命,又拥有了更为强大的信用背书,谁不希望在自在安心的环境里,过上永续经营的日子。
巴菲特除了是一个好企业收藏家之外,也是一个好人收藏家。在多年如一日的致股东信中,巴菲特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对于那些对的公司和对的人,我们可以提供一个好归宿。”在数次阅读其150万字的巴菲特致股东信之后,我得出与坎宁安一样的结论,真正吸引大家的是:伯克希尔独特的企业文化。无论多么令人眼花缭乱的公司,最终都被一套独特的核心价值观聚拢在一起。结果,造就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企业文化,这就是伯克希尔的护城河。
伯克希尔旗下有超过425家运营子公司,75个业务部门,25家分支机构和25 个业务单元。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附属公司、合资企业和工厂。为了寻求真相,作者搜罗了历年伯克希尔的年报和致股东信,研究了所有新闻稿,尤其是有关其收购的新闻。此外,还采访了众多子公司高管,获得了珍贵的一手资料。鲜活的人物,深刻的案例,所有这些线索累积在一起之后,答案逐渐显现。当对每家子公司进行分析时,相同的特征开始反复出现,总共出现了9项共同特质。并不是每家子公司都具有全部的9项特质,但至少体现了9项特质中的5项。这些特质都有一个共同指向:这些无形价值,都经由管理者之手,转化为经济价值。
作者就此提出了一个观点:“价值观的价值(the value of values)”。体现在不同的交易中,相对于一般交易都是考虑价格为主,伯克希尔创造了用无形资产代替金钱的收购场景。例如1995年在收购一家家族企业威利家具公司的过程中,竞争对手出价2亿美元,伯克希尔的出价低于对手12.5%,以1.75亿美元胜出。在不同的交易中,价值观的交流也体现出双向的特征,例如2011年,伯克希尔收购BNSF铁路公司,巴菲特称其内在价值约95美元/股,但最终支付了100美元/股。是不是有些意外?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共有十六章。在引言部分描绘了伯克希尔企业文化的全景图,并阐述了所谓 “价值观的价值”——将无形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实践。
第一部分回顾了伯克希尔当年并不辉煌的产业状况,以及最初十年为后来形成的企业文化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描绘了伯克希尔一些子公司的文化历史,并显示了他们如何适应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宽广的伯克希尔文化。这里可以看到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中有一些标志性的公司,像玛蒙、美联、华盛顿邮报等公司,在偶像式的创始人去世之后,依然屹立不倒。第三部分强调,即使是再强大的企业文化,也需要源头活水,吐故纳新,因此有必要对伯克希尔文化进行持续的再投入。
图片
透过一个个投资案例、一个个公司故事,人们可以看到在伯克希尔文化元素中,包括厉行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将成本最小化,将利润再投资于有前途的业务,这是伯克希尔文化推动其收购的核心。最重要的是,强调诚信为本,这是伯克希尔众多故事的核心。
在严格的原则之下,也有温情灵活的一面。不同于韦尔奇在通用时只保留行业数一数二的业务,伯克希尔的做法是,认真挑选对象,一旦收购,就绝不轻易关闭或出售一家企业,伯克希尔本身的纺织业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与集权式的管理模式不同,伯克希尔实行彻底的去中心化,旗下各公司的管理者拥有巨大的自主经营权。所有的经营决策,包括招聘、制造、采购、仓库、营销、分销、定价等等,都是由各子公司的经理人自行作出。换言之,巴菲特成功建立了一个在他离开之后,仍然会继续运转的体系。
在书的尾声,作者提到了“大卡车”的典故,用如今的流行语说,这是一个“梗”,圈内人闻之都会相视一笑。之所以会尽人皆知,是因为多年来,巴菲特不止一次被问道:“万一你被大卡车撞了,我可承受不起。”对此,巴菲特幽默地说:“我也承受不起。”根据目前看到的所有历史资料,最早有明确文字记载关于“巴菲特万一不在了”的时间,发生在其30岁的时候。如今屈指算来,已经六十余年过去,不知道当年提问的人还在不在?
所谓“价值观”是人基于一定的思维感官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价值观除了具有历史性、选择性、主观性特点之外,还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特征。巴菲特以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坚持,凝聚了一批三观一致的股东群体和管理阶层,积之既厚,延之必久,这是一个大有希望的成功秘诀。勤俭节约、精打细算、自我驱动、原则温情、珍惜声誉、诚信为本、持之以恒、永续经营等等,这些无法计算的特质却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也必然具有稳定性、持久性、传承性。
从书里到书外,所有这些告诉人们,做个德才兼备的好人,秉承正确的价值观会创造出永恒的价值。巴菲特是伯克希尔的灵魂,但并不是伯克希尔唯一的护城河,伯克希尔最重要的护城河是由其价值观为核心形成的伯克希尔文化。
一气呵成读完本书,赏心悦目之余,忽然想起古人的两句诗来:“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本书作者劳伦斯·坎宁安现在已过花甲之年,1996年他在高校的一次交流研讨会上初见巴芒,那时他才34岁,从那一刻起,他便认定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一生专研巴菲特。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今天坎宁安已然著作等身,将梦想化为现实,成为世上所有喜欢研究巴菲特绕不开的人物。本书译者王冠亚,如今正是坎宁安当初相仿的年纪,堪称“恰同学少年”。这本书可以说是,一个30岁的人翻译的、一个60岁的人写作的、一个关于90岁人的书,这也算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承吧。
制作: 隗晨阳
图片
中国金融家杂志
CHINA FINANCIALYST
主管:中国人民银行 主办:金融时报社
金融业智慧解读 金融家展示平台
图片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
图片
阅读 94
中国金融家
分享
收藏
2
5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