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商韬略 600

2023年4月23日,一则“中国红牛被禁止生产销售”的消息冲上多个平台热搜。


(资料图)

华彬集团(中国红牛)却迅速回应,此为吉利高院的一审判决,并未生效,不具有既判力和执行力,并认为这是泰国天丝(泰国红牛)滥诉的结果。

关于红牛的归属问题,华彬集团和泰国天丝各执一词,华彬集团手握“50年协议书”,而泰国天丝则认为“法定只有20年授权期”。

从2016年至今的多起诉讼案中,双方各有输赢,俨然成为一笔烂账。

华彬集团和泰国天丝的故事,与当年的“王老吉之争”颇为相似。

1966年,泰籍华人许书标的药厂研发出一款抗疲劳的“Krating Daeng”,成为红牛的前身。后来经过奥地利人马特西茨与许书标合作成立的奥地利红牛,彻底将红牛的名声在全球打响。

但对于常年霸榜奥地利首富的马特西茨来说,一直有一个遗憾,没能将红牛打入中国市场。

1993年,许书标凭借着泰国红牛“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想要进入中国市场。

可许书标刚刚在祖籍海南注册成功海南红牛后,就发现,想要进入中国市场并不容易:中国对于咖啡因作为食品添加剂的监管相当严格,而泰国红牛中的咖啡因远远超过中国的标准。

因此整整1年时间,许书标都没能拿到生产许可证。

恰巧此时,一个与许书标同样抱有“实业报国”梦想的严彬出现了,多次相处后,许书标请求严彬对海南红牛施加援手。

随后,严彬一方面找到具有国资背景的公司提供支持和指导,另一方便组织相关专家比对审核条文并调整配方。

1995年,许书标和严彬成立合资公司,同时承诺“不承担出资责任、不承担损失,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只通过收取香精香料费用和销售提成费获得收益”。

虽然红牛品牌在手,但想在中国打响名气却并不容易。

严彬在经历几次砸钱推广后,结局却一直都不理想,反而搞得自己负债累累。

红牛销量本就没有起色,可相关的提成仍要定期上交泰国天丝,可以说,不论中国红牛能否崛起,泰国天丝总是不亏的。

因此许书标倒也乐得做个甩手掌柜,即便是严彬被逼无奈,找到许书标请求帮助时,许书标也只是说:“中国红牛既然已经交给你,那怎么搞,就由你严彬自己负责”。

没有退路的严彬,开始了一场“搜哈”豪赌,将华彬国际大厦进行抵押,贷款1亿美元,背水一战!

幸而,逆境激发了严彬的潜力,等到2003年,中国红牛诞生的第8年,年销售额成功突破10亿元,等到2015年,中国红牛营收更是高达230亿元。

而中国红牛最巅峰时,一度占据80%以上的功能饮料灌装市场。

中国红牛崛起,泰国天丝自然也赚得盆满钵满,根据不完全统计,泰国天丝曾通过原材料等方式,获益超40亿元。

如果现实能像当年许书标的承诺那样继续发展下去,倒也算一件商界美谈。

可此时的泰国天丝,已经换了当家人。2012年许书标去世,小儿子许馨雄成为当家人,眼见严彬将中国红牛做得风生水起,许馨雄动起了心思。

2014年,泰国天丝以中国红牛“商标侵权”为由,单方面终止对中国红牛原料的供应。

2016年,泰国天丝将中国红牛告上法庭。

按理说,当年华彬集团和泰国天丝曾签署过一份“50年协议书”,泰国天丝凭何自信能在诉讼中获胜呢?

原来,中外合资企业登记政策有这样一项规定,最高年限仅为20年。凭借这一漏洞,泰国天丝因此坚称“使用期限只有20年”。

随后,泰国天丝打着“正宗红牛”、“真红牛”的口号,开始从华彬集团手中不断挖墙脚,两家的官司也接连不断,一直持续至今。

然而,正如“王老吉之争”一般,这是一场双输的战争。

中国红牛市场份额从2012年的82.1%下降至2021年的53.3%,虽然泰国天丝抢到部分市场。但同时,诸如体质能量、乐虎、东鹏特饮等市占率不断上涨,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

红牛,正在杀死红牛!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