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12月23日讯(记者 陈美) 作为企业上市主要目的地之一,港股IPO市场今年风光不再。
第三方数据显示,1-11月有56家中国企业在港实现IPO,IPO数量同比减少29.11%;募资金额更是较去年相比减少69.62%,为679亿元。
【资料图】
但下滑趋势中,医疗健康企业赴港上市依然坚挺,占比达到23.21%。12月22日,做“医药健保”服务的思派健康在港成功IPO。同一天,专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业聚医疗也在香港成功上市。企业赴港IPO中,医疗健康领域依然热闹。
仅两家融资过百亿
与前两年香港市场IPO募资额分别高居全球第二位、第四位相比,今年港股IPO募资额大幅下降。
就已IPO募资企业来看,仅中国中免、天齐锂业两家实现了IPO募资过百亿元的盛况。其中,中国中免募资总额达141.83亿元,天齐锂业为115.35亿元,而第三名中创新航则实现了91.37亿元的募资额。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香港IPO募资的第6-10名中,募资额从汇通达的18.02亿元,显著下滑到德银天下的8.4亿元,显示出今年市场对中企IPO趋于理性。
今年港股IPO募资额前十情况
这一理性不仅反映在IPO募资额上,也体现在上市后的股价上。就上市前大热的中创新航来看,上市后该公司股价跌幅超40%,成为最不赚钱的港股IPO企业之一。
而上市之前,15名基石投资者认购了中创新航7.3552亿美元。并且在Pre-A轮融资中,中创新航还吸引了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基石资本、红杉中国、广汽资本、晨壹投资等VC机构。上市后,中创新航的表现让上述机构难露喜色。
至于IPO募资第四大的零跑汽车,公司发行价为48港元,而截至目前公司股价也仅有27港元左右,跌幅为43%,这使得公司市值表现大大低于预期。
深圳某一级市场投资人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港股IPO融资规模缩水,主要受外围环境影响。”一方面,今年美联储多次加息,紧缩政策之下香港市场年内资金流出较多;另一方面募资过程中,基石投资人也成为关键先生,考验着拟上市公司。”
“以往,基石投资人通过一定数量的基础认购吸引投资者,以保证新股发行顺利完成。在弱市中这一作用更加明显,相当于给市场增加信心,而相关制度也没有规定、限制基石投资人的认购比例。但任何事都要两面性,过度依赖基石投资人,也让一些公司到了没有基石投资人就无法完成发行的地步。”
对此,沪上有机构投资人曾表示,“现在,去香港上市的企业,都忙着找基石投资人。”
医疗健康企业赴港上市热情高涨
与香港IPO募资整体较为低迷相反的是,医疗健康企业赴港上市依然热情高涨。
2022年1-9月,医疗健康企业上市公司数达到去年全年的46%,且市场预计全年医疗健康行业上市数与去年持平。此前,叮当健康、心泰医疗等均在港实现IPO。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香港有18A。
“相比A股,18A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盈利性没有要求。但今年,医疗健康企业也有科创板想上上不了、18A能上不敢上的尴尬。因为上了18A之后,市场可能不是那么友好,最重要的是里面的投资人退不出,因为一退就跌……”沪上,一位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人表示。
在这位投资人看来,造成这种情况的最大原因,还是企业质地。“总归来说,医疗健康企业的成长周期,比传统制造或快消品要长一些。以拿一款三类医疗器械产品为例,从项目研发到产品成型,即便是有技术经验的创始人,也要3年左右。之后,再跟医院做临床测试,完成注册拿证,这一过程可能又要2-3年。所以,一家医疗企业公司的产品从研发到上市,时间周期长达5年时间。”
“但即便企业通过18A登陆了资本市场,商业化落地依然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特别是处于销售起步阶段的医疗器械公司,如何起量也是有难度的。就医疗健康企业而言,18A虽然好上,但也有未来发展的要求,因为公司不是作为成熟企业上市,而是‘半成品’公司。”该投资人介绍说。
不过,也有投资人认为,这些医疗健康企业之所以赴港上市热情高涨,还是因为18A能够解决一部分融资问题。“医疗健康企业在商业化落地时,一般会完成2-3次融资,而上市后所募集的资金也要花在商业化落地上。一些企业甚至通过‘走一步看一步’的方式,渐进式回归A股。”
“今年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也被提出,虽然提出时间晚于港股18A上市规则,但部分公司已在18A规则下上市,比如生物制品企业中君实生物、康希诺、百济神州、荣昌生物等等。对这些公司来说,一方面有18A的背书效应,毕竟18A也是上市公司;另一方面,企业发展需要过程,先上18A再上A股,不失为好的战略规划。因为收入、盈利也是渐进式上扬的。”
“总体来说,由于18A对医疗健康企业整体要求不高,一直被视为上市的天堂。但上市后企业最终能走到哪一步,还是看自己的发展和努力。”上述生物医药领域投资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