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县杨和镇王太堡农作物基地的试验水稻长势良好。
7月1日,位于永宁县杨和镇王太堡农作物基地的稻田风景如画。近一段时间,水稻已进入拔节期,油绿的秧苗长势喜人,再过20多天,水稻将迎来生长周期的重要环节——抽穗。
(资料图)
“这些水稻是自治区新一轮‘水稻新品种选育’项目的首批试验稻,待9月份成熟后,将转入下一轮试验进行进一步研究。”宁夏农林科学院成果处处长刘炜告诉记者。
水稻是宁夏传统优势口粮作物。长期以来,种植水稻在确保粮食安全、推动盐碱地利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持续开展优新品种选育对提升水稻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安排下,宁夏科技厅联合财政厅、农业农村厅、宁夏农科院等单位共同组织实施了自治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新品种选育专项(以下简称“育种专项”),先后启动了小麦、水稻、枸杞等12个项目,开展宁夏历史上涉及产业最多、参与科技人员最多、投入经费最多的政产学研用种业协同创新工作。
长期稳定、滚动立项、动态管理的机制支持下,育种项目每5年为一个实施周期,并进行阶段验收;每两轮实施周期构成一个项目周期,在总结成果的基础上,制定新的科研目标。
“2013年至2022年,是育种专项的第一个周期。10年来,我们通过首席专家主持项目方式,柔性引进国内一流团队在我区联合开展育种攻关,并组建了宁夏农作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夏分子抗逆育种中心、宁夏优势特色作物现代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针对种业科技关键难题进行研发攻关,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刘炜介绍,历经10年攻关,宁夏水稻育种审定新品种24个,育成的宁粳48号亩产835.9公斤,刷新了宁夏旱直播水稻高产纪录,培育的宁粳54号在首届中国大米品牌大会上被评为“中国十大好吃米饭”,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460万亩以上。
“目前,宁夏水稻单产稳定在550公斤/亩左右,是全区粮食平均单产的1.5倍,水稻对稳定宁夏粮食总产、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宁夏农科院农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安永平说,宁夏水稻育种在西北地区居领先地位,多年来育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实现了水稻品种的7次更新换代,满足了产业发展和市场多方位的需求,新品种的应用推广为我区粮食十九连丰做出了重大贡献,选育的水稻新品种辐射到内蒙古、甘肃、陕西、新疆等周边省区大面积种植,为西北地区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从“高产”迈向“优质”的研发历程,是宁夏水稻育种研究10年来不断进取的“轨迹”。迈入下一个“10年”,宁夏水稻育种围绕国家战略、立足区情实际,也制定了新的研究目标:耐直播、耐盐碱、高抗性、优质高产。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特别是我区水稻种植区域不断北移、并以直播种植为主的方式转变,对耐直播、耐盐碱的优质丰产广适水稻品种的需求极为迫切。”刘炜说,开展耐盐碱、优质、高产、抗逆、广适的耐直播水稻新品种选育对宁夏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在前期科研积累下,宁夏农科院作物所保存了4000多份种质资源,构建了水稻种质资源数据库、宁夏稻瘟病鉴定技术体系、适应性鉴定技术体系等,为水稻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种质资源及鉴定技术支撑。同时,构建了抗病、香味、耐直播等性状的基因编辑技术平台,创制了一批优质、特色、抗病、耐逆的新种质;形成了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结合、新品种定向选育,突出稻瘟病抗性和优质高产抗逆鉴定的水稻育种技术体系。
据介绍,新一轮水稻育种专项将聚焦“耐直播、耐盐碱、优质、抗病、高产”的总体目标,以优质高产耐盐碱耐直播新品种选育为重点,广泛利用已筛选的各类优异资源,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单倍体育种、基因编辑等技术相结合,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精准鉴定与优异基因挖掘利用、优质抗逆耐直播新种质创制、品种选育及综合评价与示范,并与区内外科研团队及企业开展协同攻关,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聚焦新目标,新一个“10年之约”迈步启程。
“我们将全力奋斗,定向选育适宜我区及周边省份不同直播模式和区域的耐直播、耐盐碱、抗除草剂、广适、抗病的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系),为宁夏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科技力量。”刘炜说。(宁夏日报记者 马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