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深化,IPO全面注册制呼之欲来。
这一年的IPO市场降温,较2020年爆发式增长有所回落。据时代周报记者统计,2021年共有447家企业A股上会,同比下降27.7%。其中,407家企业成功过会,过会率达91.05%,较2020年下降6.85个百分点。5家公司IPO暂缓表决,28家公司遭遇否决(暂缓审议后更新状态的企业计为更新后状态),被否率为6.26%,是2020年的4.29倍。此外,还有7家企业取消审核。
2021年,创业板依然是企业上市首选阵地,共205家企业冲击创业板IPO,过会率也高达94.63%。这一过会率虽较2020年略有下降,但整体保持平稳;科创板紧随其后,共有156家企业选择此地上市,相比2020年的221家科创板上会企业减少超过1/3的数量,其中142家企业过会,7家被否,4家暂缓审议,3家取消审议,过会率为91.03%。
此外,2021年的深沪主板共有86家企业上会,数量最少,但被否率最高。72家企业过会,13家企业未通过审核,2家取消审议,过会率仅83.72%。
2020年IPO市场异常火热,与诸多改革落地不无关系。当年6月,创业板实施注册制,IPO市场井喷。众多期待冲击资本市场的企业择此地而栖,共计216家上会,212家过会。
2020年科创板221家企业上会,216家过会;深沪主板181家企业上会,177家过会(2021年4月深交所主板与中小板合并,中小板企业纳入合计),这一年IPO市场景气度空前。
Choice数据显示,2020年A股上会企业618家,605家过会,过会率97.90%。当年,上会企业只有9家被否,占比仅1.46%。
监管趋严,是2021年IPO市场降温的主因。“这是监管将部分存在信披隐患的企业阻挡在市场之外的结果。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龙头企业的IPO之旅
2021年,不乏龙头企业冲击A股IPO。
中国电信(601728.SH)和中国移动(600941.SH),两大巨头合计拟募集资金超千亿元。
2021年8月,中国电信抢先一步在A股上市,实际募资537.27亿元。中国移动将于2022年1月5日登陆上交所,拟募集资金560亿元。这一募资额打破近十年A股IPO纪录,A股也将上演运营商三巨头齐聚的盛况。
2021年12月15日登陆科创板的百济神州(688235.SH),扣除新股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为216.3亿元(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之前)晋升为美股、港股、A股“三地上市”第一药企。
不过,百济神州上市首日即跌破发行价。2022年1月4日,百济神州收报141.97元/股,较192.6元/股的发行价已大跌26.29%。
2021年全年,16只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生物医药股破发亦非孤例。除百济神州,成大生物(688739.SH)上市首日大跌27.27%,南模生物(688265.SH)首日大跌18.02%,这些案例直让市场惊呼“新股不败神话破灭”。
2021年,也有三度冲击上会但最终仍然上市未果的极端案例。
2021年1月,林华医疗被暂缓审议;3月上会前夕,又因相关事项需进一步核查,取消审议;5月,第三次上会的林华医疗首发上会未获通过。
林华医疗注册地位于苏州,主要产品是留置针类产品,是细分行业龙头企业。
据证监会公告,发审委会议提出询问的主要内容有,发行人主要产品为留置针类产品,毛利率远高于行业可比公司。发审委要求比较同行业可比公司的毛利率及商业模式,说明主要产品保持高毛利率的原因、合理性及可持续性等。
向全面注册制时代迈进
2021年A股IPO市场的诸多非常现象值得关注,主板IPO项目削减、被否率陡升、新股上市首日破发频出等均引发业内思考。
2021年,A股IPO发行情况整体运行良好,上市企业数量和募资额均保持增长。Choice数据显示,2021年A股新上市企业524家,同比增加20%;合计募资金额超过5400亿元,同比增加13%。这些数据表现均创下近10年新高,其中,注册制下上市企业占比超七成。
业内人士分析,注册制逐渐落地推广,将进一步撬动了资本市场活力。
注册制在平稳推进,由科创板延伸至创业板,资本市场制度体系日趋完善。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要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
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公开表示,全面实行注册制的条件已逐步具备,证监会正抓紧制定全市场注册制改革方案,扎实推进相关准备工作,确保这项重大改革平稳落地。以上均意味着2022年A股资本市场即将迈入全面注册制的时代。
全面注册制时代将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的生态建设。注册制“快进快出”节奏及入市门槛的降低将加快A股IPO节奏,为资本市场注入新鲜活力,上市壳资源不再是市场稀缺。
另一方面,不同于核准制上市退市条件都颇为繁琐的特点,注册制下企业退市门槛也有所减低,能够缩短某些营收业绩股价均差的不良企业被市场淘汰的进程;同时配套券商对预备上市公司的考查,增强对中介结构的监管。
沈萌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全面注册制是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建立良性市场秩序的关键,以信披为核心的全面注册制,将更好服务企业和投资者,为企业和投资者的“双赢”奠定基础。
可以预见的是,注册制全面推行,优质企业上市更易,劣质企业退市出清速度加快,这些都将促进市场生态合理化、正常化。不过,这些变化也将提高对散户投资鉴别能力的要求,机构资金的市场规模将呈现扩大趋势。
终止审查企业飙至251家
2021年的资本市场,改革举措不止如此。
2021年,证监会修订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指引,主要强化拟IPO企业股东核查,持续对首发企业开展现场检查,提高IPO招股说明书质量,督促中介机构提高执业质量,归位尽责等。
这一年的1月,证监会发布《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下称《规定》),规范首发企业现场检查的基本要求、标准、流程以及后续处理工作,明确检查涉及单位和人员的权利义务,压实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责任,并加强了对检查人员的监督。这一文件旨在强化首发企业信息披露监管,督促中介机构归位尽责,对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影响深远。
《规定》实施也引发了IPO申请企业撤回潮。数据显示,2021年终止审查企业数量为251家,2020年仅有82家终止审核。
2021年9月,证监会出台发行承销新规,完善科创板和创业板新股发行定价相关业务规则,推动新股发行定价合理化,市场化,进一步优化注册制新股发行承销制度。
上述一系列措施对优化A股市场的整体生态,估值水平及常态化运作等,都深远影响。
“全面注册制后,IPO门槛进一步降低,但仍需制定和完善法规防止少数企业利用规则进行有损市场和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建立更完善制度也是为了更好发展。” 沈萌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北交所开市
北交所在2021年11月15日横空出世,挂牌交易。这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式事件,北交所将进一步增强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和水平。
北交所脱胎于新三板市场,与沪深交易所有机衔接,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北交所上市公司从创新层企业产生,北交所的公开市场投融资服务,将对创新层、基础层形成示范引领作用和“反哺”功能。转板机制的建立开启了三个交易所市场共同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科技创新的新格局。
北交所开市后,81家精选层企业平移北交所上市。121家新三板企业转板上市至A股,3家精选层企业申请转板上市,为A股市场注入新鲜血液打开了新的通路。
截至2021年年底,北交所上市公司共82 家,平均涨幅达86.98%。新三板创新层挂牌公司1224 家、基础层挂牌公司5749 家。开市后,投资者参与度和关注度增长迅速,投资者数量超475万,市场初步形成良性循环。
沈萌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指出,北交所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补足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短板。“可以预见,2021 年北交所开市后将更加完善A股生态,补足短板,完善市场结构,改善运行质量显著。”沈萌说。
A股打新跌落“神坛”
随着一系列政策制度的推行落实,市场更加合理化、有效化,曾被奉为不败神话的A股打新也跌落“神坛”,“破发”取代“神话”,成为2021年的A股市场关键词。
这一趋势对诸多热衷打新的投资者而言,并非利好。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股破发逐渐常态化也象征着资本市场正朝着更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注册制新股定价改革的作用不容忽视。
Choice数据显示,2021年,A股IPO市场共有16只新股上市首日破发。其中,成大生物下跌幅度最大,上市首日骤跌27.27%。这一现象出圈,引发各界热议。不少投资者自嘲“以前中签是吃肉,如今中签如中箭”。
值得一提的是,破发的16只新股均于2021年第四季度上市,即出现在9月新股定价改革之后。政策推行所带来的影响立竿见影。以往无脑打新盈利的历史已成过往,A股打新更为市场化和理性化。新股破发频现,也预示着调控股价的主导权重归市场,决定新股价格是投资者。从宏观意义上理解,这将增强市场运作的健康性和可持续性,从而更好发挥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
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渐入深水区。全面注册制继续稳步向前推进,新三板精选层改革渐次落实,北交所持续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改进完善。
对2022年的资本市场发展,多名业内人士抱以乐观态度。沈萌认为,2022年资本市场的整体行情仍将积极向好,在全面实施注册制后,也会掀起新一波IPO热潮。资本市场将进一步发挥好融资功能,为更多好企业服务,为投资者带来更多选择。
可以预见的是,“优胜劣汰”将成为2022年A股发展的关键词,一个“良币驱逐劣币”的健康市场生态值得期待。
(作者:菡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