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排除香港做空力量隐隐助推,但境内上市子公司世茂股份同样面临股债双杀,以及敏感资产交易引发质疑,世茂已经十分被动。
作为一家冲进行业销售规模TOP10、持续经营超30多年的老牌房企,世茂与已暴雷房企有着明显优势:
销售规模增速快,有息负债体量、增幅小,现金短债比接近2,股东权益超过1600亿元。
这一轮地产下行周期里,世茂最开始是扮演“白衣骑士”的角色,先后介入了粤泰股份、福晟集团、泰禾集团的资产交易。
今年以来的现金流危机中,世茂也立刻减少了土地支出,同时展现了相对优秀的销售和再融资能力,以及按节奏回购股债。
世茂股价的异常放量下跌,开始于十月下旬,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为何会走到这一步?
1,敏感资产出售
诸多陷入现金流危机的房企,多次犯了同样的错误:
一些敏感资产出售所得,并不足以应对即将到期债务。
这样的敏感资产包括股权,债权,以及地产项目。
世茂9月底抛出了一项资产处置计划,出售上海浦东的二手物业,总计93套房源,出售款不到5亿元。
由于是全款交易,购房者购房后希望马上网签过户,但他们发现房源网签被暂停,更可怕的是这批房源处于抵押状态。
虽然世茂有提前告知,且抵押房源可以网签,解押后可以过户,但普通购房者法律知识并不充足,他们也理应不冒任何一丝风险。
前两天,这项资产出售计划无疾而终,世茂不得不做退房加赔偿处理,堪称“陪了夫人又折兵”。
更为关键的是,这宗面对普通大众的资产出售,引发了广泛舆论关注,世茂的资金危机被无限放大和误解,损失不可估量。
世茂另一拉胯动作,是以先旧后新的方式配售1.45亿股份,集资仅11.73亿港元。
在股价高峰时刻,世茂能够以最少的股份,筹集最多的资金,在股价低谷时期,配股确实像“割肉”一般。
要么不配,要配股就是拿出上乘的方案,相比此前世茂在香港的配股和大规模银团贷款。
此次世茂方案没有重大战略投资者,大股东未有足够的支持,筹集资金量不大,并没有向市场释放出足够信心。
2,质疑关联交易
来自监管部门的质疑,发生在一宗跨越内地和香港的交易。
10月20日,世茂服务公告配售及发行可换股债券,筹资48.2亿港元,其中80%明确用于并购。
进行了一宗小规模并购后,世茂服务抛出重大收购,拟以16.35亿元从世茂股份收购商业物业管理公司。
同为世茂集团的附属公司,港股世茂服务与A股世茂股份的交易构成关联交易。
虽然20倍左右的估值,对于商管物业来说并不过分,但这宗交易怎么看都像是一次资金输送。
港股物业公司进行股权和债权融资,然后以收购资产的形式将资金输送回内地。世茂股份是世茂集团在内地的重要商业地产开发平台。
对资产重组非常重视的A股,交易所直接将问题抛给世茂:交易是否涉及通过转移优质资产向关联方输送利益。
当然,交易所的一系列问题都能充分回答,相关的资产评估文件和后续安排也可以充分披露,但误解已经形成。
在危机时刻,只要在充分披露和价值公允的情况下,两个上市公司之间的资产腾挪,本身并没有错。
只是世茂的交易涉及先融资后交易转移,外界对于交易的判断已经变味:地产开发平台是不是已经失去了再融资能力?
3,关键疑问待解
不得不承认,在融资和销售的双重压力之下,内地房企已经面临严重的信用挤兑,没有任何一家房企可以自信度过。
被支持优先发债的房企,本身并没有严重的再融资压力,政策放松拯救所有房企的幻想已经破灭。
该出清的还是要出清,如果不想被淘汰,就只剩下拼家底最后一条路了。
拼家底无非三种途径,大股东的无限支持,出售资产的时机和规模,不惜一切代价的再融资。
萦绕在世茂头上的疑团,是与信托公司的展期谈判,以及来自并购项目的担保压力、内部集资的兑付压力。
世茂前面辟谣信托展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信息不对称,还是市场期待落空,资金危机似乎已经越来越近。
如果展期无可避免,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世茂应该坦陈面对,不是已经有同行做出了先例,妥善的展期谈判,不触发连锁违约,是目前度过危机性价比最高的方案。
一家企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些似是而非的流言并不可取,但世茂确实也应该直接面对,以更高战略、更高代价的去支持上市公司。
从财报上来看,世茂财务十分稳健,即将到期的信用债,也并非不能承受,但总是有非标、商票、体外担保等融资利空消息传出。
市场很早之前就批评过世茂,在并购福晟和泰禾的交易中,透明度不够,也导致了目前的传言四起。
许家印卖房卖飞机,孙宏斌无息借给上市公司几十亿,富力卖资产到最后时刻,阳光城的诚意展期,结合那些猝死房企的经验教训,危机中的解决方案是:
拼家底式的卖资产,或者大股东支持,筹资额度要大概率能解决短期债务;
关联交易不“解渴”,还容易惹上一身麻烦,奥园已经是一个先例;
投资者对企业的关键疑问要直接面对,尽可能的铺陈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