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国家统计局官网发布的消息显示,据对全国6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调查,2020年,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851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2%。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速由负转正,企业生产经营明显改善。

其中,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等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31425亿元,增长22.1%。

从具体行业类别来看,在文化及相关产业9个行业中,新闻信息服务营业收入9382亿元,比上年增长18%;创意设计服务15645亿元,增长11.1%;文化消费终端生产18808亿元,增长5.1%;内容创作生产23275亿元,增长4.7%;文化投资运营451亿元,增长2.8%;文化装备生产5893亿元,增长1.1%;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3个行业分别下降30.2%、11.8%和6.9%。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面前,许多文化产业都开展了线上经营的新模式,这都成为文化企业疫情之下保障营收的“过渡方案”。同时,大多规上文化企业并非单一经营,还依靠其他多种资源稳定自身的营收。

陈少峰接着指出,还应该看到的是,尽管总体数据上扬,但这种增长是不均衡的,像影院等这类依赖于线下的文化产业依然呈现出下滑的态势。

正如陈少峰所言,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线下文化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也带来了转型升级的契机。疫情之下,许多线下的文化活动转为线上进行,各类“云游博物馆”“云音乐会”“云展会”等相继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如故宫博物馆、国家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等就相继推出了“云上博物馆”,而摩登天空的“云音乐节”则在上线首日就取得了131万观看人次的成绩。

此外,受疫情影响,线下文化活动大幅减少,线上办公、教学培训等新形式的普遍应用都使得线上文化产业表现得尤为抢眼。

另一方面,游戏成为了弥补消费者娱乐需求的方式之一,这也让游戏产业实现了“加速跑”。据《2020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游戏市场规模达2786.87亿元,同比增长20.71%。其中,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2096.76亿元,同比增长32.61%,其收入占比进一步提高,达到了整个市场约75%。这类依托互联网的“宅经济”线上消费成为了疫情期间文化消费领域最为显著的变化。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统计师辛佳表示,2020年“互联网+文化”新业态保持快速增长。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31425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加快6.6个、3.9个和0.2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1.9%,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

其中,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其他文化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广告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等5个行业小类的营业收入增速均超过20%。

陈少峰表示,“一方面,疫情进一步刺激了原本就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线上消费,带动了文创衍生品销售等线上文创零售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疫情的影响下,许多线下文化活动转为线上,甚至一些未开设线上项目的文化企业也不得不开拓数字化服务,不仅刺激了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也为互联网文化产业新业态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此外,各区域文化企业经营状况也普遍趋于好转。东部、中部地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分别由前三季度下降0.4%、1.5%转为增长2.3%、1.4%;西部地区增长4.1%,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3.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仍处于下降区间,但降幅收窄7.3个百分点。

辛佳表示,2021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文化消费需求将进一步释放,文化产业规模将继续扩大,文化市场复苏态势将不断巩固。(记者 陶凤 宗泳杉)

关键词: 文化企业